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 > 新闻资讯 > 正文

重医附二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柯大智:关注老年慢性病,做健康老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5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种慢性病也随之增多,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2.pn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柯大智

起病隐匿,老年患者常见且多发

慢性病不是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病因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柯大智介绍说:“医学上将病程超过3个月的疾病视之为慢性疾病,一般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性疾病两大类。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提到的慢性病主要指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据悉,我国每年大约有600万——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心脑血管病患者有200万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总死亡率80%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不断老化,机体免疫功能也不断下降,使得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体中更常见或变得更为严重。当然,这也和人体长期劳损或者在年轻时患病使体质下降有关。”柯大智解释道。

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各种恶性肿瘤;此外,还包括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等等。

这些常见慢性病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脏器造成严重危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到医院就诊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因此,如果不能早期发现慢性疾病,很容易造成患者伤残,不仅需要较高的医疗费用,且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多种慢性病共存,需从饮食和生活方式“下手”

据统计,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这对于整个社会和家庭来讲,将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且绝大多数慢性病都无法治愈,将伴随老年人的一生。患者必须每天面对所患慢性病给其躯体、精神、日常生活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柯大智补充说。

此外,慢性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如高血压容易导致脑卒中,致残致死率高;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特点;一般没有特异的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往往表现为功能损害或日常活动受限,容易被忽略。

3.png

门诊检查中的柯大智

那么,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因素有哪些呢?柯大智表示:“除遗传、年龄等不可改变因素外,不合理膳食和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

所谓不合理膳食,主要包括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过量摄入高盐、多油、多糖,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风险;蔬果杂粮摄入少,导致体内维生素缺乏、纤维素不足。而不良生活方式则表现在缺乏体力活动、吸烟、过量饮酒、熬夜等。

防病于未然,慢性病可防可控

虽然慢性病有很多危害,但是大多数慢性病仍是可防可控的。做好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控,以下三个环节是关键。

①控制危险因素和病因:在疾病尚未发生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和病因,比如不吸烟、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锻炼等等。

②早诊早治: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讲,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老年人应该每年至少做一次体检,并注意追踪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疾病风险。

③规范管理。因为老年人慢性病往往伴随着一生的时间,所以长期规范管理对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预防或延缓并发症、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等尤其重要。

医患“双剑合璧”助力慢病管理

如何规范化管理呢?柯大智表示,一方面,医生要为老年慢病患者制定全面、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患者需要加强对自身所患慢性疾病的了解,并建立“自我管理”的概念,主动参与,减少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患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对疾病的治疗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具体表现在:准时服药、改变饮食、自我监测病情;不把自己当做病人,适当承担一些家务,正常人际交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加大老年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不仅能够帮助老年慢病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  作者:李灵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