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 > 新闻资讯 > 正文

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助力心理健康发展

从“不敢看病”到“主动看病”,从“不懂就医”到“规范就医”,从“耻于谈心”到“正视心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精神卫生健康事业大幅迈进,百姓的心理健康更有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更优化,市民的精神卫生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提到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更是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15项专项行动之一。保障人民心理健康,重庆从政府到医院、社区、学校等各个责任主体协同共促,从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等,扎实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努力实现到2022年底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0%和30%。

2022-10-31-0112.jpg

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李小兵:

聚焦群众需求 建设四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半夜心里难受睡不着,打个电话就有专人来开导,真是太好了。”来电话者对重庆市心理援助热线赞不绝口。2018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第一支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主要力量的卫生应急心理救援队。中心同时承担了重庆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服务,2021年共接听来电2858通,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2022年,重庆市基本建成市级、区县、镇街、村社四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全市有109所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卫生诊疗服务,19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县,3804个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1542所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124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及时关注和疏导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四级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中,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指导全市精神疾病临床诊疗、疑难重症救治、质量控制、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等;各区县精神卫生中心负责辖区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心理健康教育等;街镇发挥精神卫生服务网底作用,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负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随访管理和健康体检等,防范各类风险隐患;社区配合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每个区县都有了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均设立精神(心理)科,方便了群众就近治疗,实现了‘病有所医、病有所养’。”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李小兵表示,同时,放大医疗优势效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始终多角度、全方位为市民精神健康保驾护航。

2022-10-31-0113.jpg

渝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朱学文:

守护心理健康 全面提升百姓就医体验

自2019年渝中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以来,渝中区成立了以区领导为组长,政法、卫生健康委、民政局、残联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坚持压责任、搭平台、建队伍、抓服务、重宣传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设立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构筑“专业机构+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四点一线”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同时,全区积极开展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四进活动,加强医校、医企合作,着力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服务网络平台,多举措加强辖区群众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里没有偏见、歧视,他们与其他疾病患者一样,经过治理后大多都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渝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朱学文介绍,中心组建了5支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专科护士、志愿者等组成的渝中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守护患者健康,“同时,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年平均接听量约800次。”朱学文表示,全力做好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进一步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医校合作、医企合作等,将心理健康服务半径覆盖到辖区各个人群。中心将同步推进精神心理疾病临床与科研中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与推广,在人才、设备、技术、管理、服务方面充分体现专病专治的专业品质。组建专家服务团,搭建起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医疗合作的平台,合力为患者提供更精细、更高效、更专业的诊疗与康复服务,实现从传统医疗单一“关注疾病”到“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的转变。

2022-10-31-0114.jpg

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邓荣:

让“心病”有所医 心理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作为辖区内精神卫生中心,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指导全区完成了23个镇街社会心理服务站、300个村(社区)平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提高了群众心理服务的可及性,构建了区、镇街、村社三级心理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队伍培训,构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21年累计对镇街、村社心理服务培训1200余人次,提高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专业能力。

巴南区加强辖区内心理危机援助,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设7×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累计为200余人提供心理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更大挑战。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的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增加了约7000万人的抑郁患者、约9000万人的焦虑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的症状。在此背景下,中心持续开展集中隔离点的心理援助,为新启动的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岗前培训59场,累计培训驻点工作人员800余人次;为集中隔离人员心理应急干预20余人次,送药22次,累计提供一对一心理评估6593人,其中,重点关注280人,处置完毕280人;为集中隔离人员开展免费自助线上测评服务,完成自助测评179人。

“以前焦虑发作时不敢来医院看病,也不知道挂什么科,现在挂号有专门的老年精神科,网上挂号也方便。”在巴南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一位患者说道。在精神健康诊疗方面,中心门诊分类更加精细,增设老年精神科、精神康复科、睡眠心理科,培养不同的专科队伍,满足不同人群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心理疾病诊治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让心理疾病人群专病专治。

2022-10-31-0115.jpg

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干事 晏妮:

传播科学知识 提高群众心理健康素养

作为重庆市心理卫生科普教育基地,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每年组织科普专家、科普志愿者、科普讲师团等科普力量深入农村、社区、校园、企业、机关开展科普活动100余场。以主题展览、心理科普讲座、义诊及心理咨询、团体科普沙龙、电视台公益广告等各种形式,2021年受众超2000万人次。

每个人应该都有过一些心理异常的表现,那你知道哪些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吗?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发布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提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面对生活压力,群众应该多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心理健康技能,采用健康的方式舒缓心情。”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干事晏妮建议道。心理健康技能通常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心理疾病识别能力、心理健康急救能力、心理健康信息获取能力等,主要是通过获得人际支持、使用认知重评策略、适当地转移注意力来减少负面情绪。市民也要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重视心理健康。当身边有朋友或家人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关心和帮助,不要歧视他。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正确识别自己的问题,不回避,主动寻求帮助,必要时到专业机构就诊。

2022-10-31-0116.jpg

渝北区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精防办主任 李向东:

传承国粹中医 专诊心理疾病疑难杂症

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有句话叫“万病从心起”,这个“心”指的就是人的情智、情绪、心态,这种不平衡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调适、调理人的情绪,也是中医很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渝北区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相关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中医院的中医药及中医技术特色、传统医学优势和心理卫生相结合,形成多中心协同作用,来为广大人民心理健康服务。

同时,为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心积极“为民办实事”。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让群众科学认识心理疾病,打破“偏见”。中心也会对部分手术前、术后患者,重症患者,孕产妇等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心理访谈、心理干预,关注更多人群的心理健康。

渝北区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整合全区域精神心理卫生医疗资源,在市卫生健康委和市精神卫生中心指导下,遵循《健康中国行动》《健康重庆行动》目标,稳步推进,逐步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就诊率、规范治疗率。

2022-10-31-0117.jpg

沙坪坝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彭薇:

服务端口前移 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普及

“真正在院墙之外将心理服务端口前移,真正地打开群众的‘心墙’。”沙坪坝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彭薇介绍说,中心定期组织精神科医生下社区、进学校等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免费为辖区居民和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百姓了解真实的精神卫生,有效地改善了百姓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偏见,营造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该中心建立了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援助微信,由心理专业人员7天24小时轮班值守,全天候免费为社会大众提供在线心理服务。今年以来,共接听热线198余例,并成功危机干预1例。疫情期间,通过心理CT小程序在线对市民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同时提供心理疏导建议。“疫情防控期间,市民急需专业的心理服务。”彭薇说,平台操作简单,方便推广,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自助进行心理调适,鼓励居民使用“AI心理”健康服务公益平台,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未来,中心将建立精神卫生救治救助专项资金,按照“医保先报、民政救助、残联补助、财政托底”的原则,对本辖区常住和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自付部分实施兜底,切实提高精神卫生健康治理能力。

2022-10-31-0118.jpg

合川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刘劲:

共助心理健康 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近年来,合川区以建设重庆市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目前,全区30个镇街都建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调解室,并覆盖所有村社。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于2019年7月成功建立合川区心理卫生中心,开设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热线、网上咨询和心理测试等服务项目。面向重点对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工作,负责全区心理健康宣教,是合川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阵地。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建设。2020年,合川区精神卫生中心牵头成立合川区心理卫生协会,将全区251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及以上资历的专业人才汇聚在一起,建立起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库,并通过定期邀请专家培训、开展团辅等活动,助力全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在设备方面,中心引进了多项先进设备,如高端螺旋CT、多通道生物反馈治疗仪2台等。“它可以较好地助力精神卫生治疗,更好地服务临床与患者,为建设‘重庆北部区域性精神卫生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劲表示。

下一步,合川区将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心理服务平台,组织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定期到基层服务,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卫生协会和心理支援者服务团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切实增强区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继续推行医校联合,为在校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探索适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大数据系统拓展到全人群,切实筑牢合川区群众的心理健康防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