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中国品牌日|向海而行 向新求进 外贸新变局 “重庆造”何以打开格局?

今天是中国品牌日。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正在世界市场打响品牌。面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变局,“重庆造”品牌如何打开格局、优化升级?关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对于身处国际贸易大通道之上的重庆来说,更可借通道释放乘数效应。2024年,中欧班列在重庆迈上10万列台阶,“渝车出海”首战告捷,出口成为重庆外贸最大的功臣。这些新的推动力中,可以看到拉动经济的新马力,以及这座城市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努力。

重庆众山梳列、江河汇流,山和水是这座城市最具辨识度的自然禀赋,也是必须跨越的天然屏障。这里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却远离入海口,外贸物流受困于“向东绕海”的漫长周期。“重庆造”电子产品出口欧洲,需耗时40多天。外向型经济要加快脚步,必须跨越外出的屏障。在空运成本高企的现实之下,中国西部首条直达欧洲的陆路贸易通道,应运而生。它将重庆至欧洲的运输时间缩短至16天,运输成本缩减至空运的五分之一。

这一改变迅速吸引了全球产业链的目光,十四年的时间里,中欧班列装载的已不仅仅是货物,更是重庆产业结构“外向型”的迭代密码,从最初的电子产品,拓展至汽车整车、光伏设备等上万种商品。以2024年为例,重庆出口整车货值达到431亿元人民币,中欧班列承载了其中的十分之一左右。进入2025年,势头更猛。仅第一个月,重庆经铁路出口的汽车,就增长了六成以上,新能源汽车更是大幅增长超5倍。密集穿梭的中欧班列,带动“渝车”以更快的速度驶向全球市场。

重庆的整车“头部企业”纷纷在海外加码,长安将“落子”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赛力斯将在海外实行新能源汽车“销量倍增计划”。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外向型产业的产值,跑出了年均30%的增速。“通道+产业”的协同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山水腹地”在不断的跨越中,山海不为远。

一趟趟国际班列日夜兼程,串联起的,不仅有外贸物流的硬联通,更有与国际规则的“软联通”。这样的互联互通,在重庆不胜枚举。就在最近,西部陆海新通道——渝贸通数智贸易平台,在全球首发、上线。为沿线产品“走出去”,构建起全流程的数字通道。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制度型开放的缩影。重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探路者,先行一步“面朝大海”,也将先行看到“花开”。“品牌+加工+配套”的加工贸易,让重庆蜚声海外: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是“重庆造”;全球每10部手机,就有一部产自重庆。而随着枢纽效应,一般贸易也随之崛起,外贸结构优化,由此迈步上台阶。

在中欧班列打通西向通道之后,重庆脚步不停,继续架构国际贸易的通道网络。从重庆出发,一路向南、直抵广西北海,是西部地区“南向找海”的最短距离。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个港口,与之相对应的,是种种数据的贯通。2024年,铁海联运一码通上线,覆盖归集通关、物流共19类219项数据,压减34%流程、精简56%单证,数据映射到现实世界,2024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分别增长41%、67%。枢纽通道联运量达到14.5万标箱、同比增长超过50%,枢纽经济能级实现新的跃升,这样的跃升,正在重塑人口与资源流向。

2024年,“重庆造”摩托车的出口量和出口值,均居全国第3。“重庆造”手机,产量国内第二、产值国内前三,出口增长超过一成。“重庆造”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了96.5%。就连处于外贸后发位置的农产品,出口值也增长了近4成,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此外,还有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等······这些,组成了这座城市产业外向型的生力军。在东西南北四向通道的推动之下,重庆“面朝大海”,扩大朋友圈、拓展经贸合作的新空间,也已水到渠成。

企业要做大做强,“出海”是必由之路。面对更大的蓝海,也要直面更大市场里“需求的潮起潮落”。今年一季度,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1651.4亿元,同比增长4.1%,高于全国增速2.8个百分点。老朋友东盟,依然是重庆第一大伙伴,而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长了30.9%和41.2%;再对比去年的外贸数据,“一般贸易”的比重已逼近半壁江山,综保区释放规模效应,进出口总值的一大半,都是在综保区完成。这些数据,指向外向型经济的增量密码和发展空间。

在黔江高新区,这家医药企业正开足马力赶订单,他们生产的明胶空心胶囊,通过全程冷链运输出口,最快20天就能运抵美国。申请AEO高级认证后,还有一系列通关红利。

冷链运输,对生鲜农产品的出口也至关重要,潼南的柠檬借此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家果品公司的生鲜仓,工人们正抓紧打包、装箱,自拿到海关进出口许可,这家企业已自主出口柠檬6700余吨。

发展外向型经济,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合川区清平镇聚集着100余家玻璃行业相关企业,远铃玻璃是其中之一,在高硼耐温玻璃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企业大约三分之一的产值涉及出口,而核心原材料,则来自美国。这家咖啡企业,去年6月在永川综保区投产,如今已有了扩产的信心。全周期服务的良好生态之下,新的外向型产业矩阵正在形成。在重庆,为进出口“大开方便之门”的努力,一直不曾停止过。以重庆为枢纽门户,西部腹地的开放大通道,为内陆开放和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连缀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

通道扩能、“朋友圈”扩大,让“走出去”更容易。结构优化、机制优化,让“引进来”更有力。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瑛教授看来,这些都为提升经济外向度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要进一步保持外贸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升重庆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推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能级跃升。增强对产业的服务力与带动力,提升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快数字化与新业态发展,护航企业出海。实现产业数据、进出口数据、物流信息等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支持相关企业建设全渠道、数智化营销与全球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力与市场竞争力。三是探索一体化规则机制。打造区域经济枢纽,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吸引周边资源汇聚,将重庆打造成为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区域经济枢纽,带动腹地市场开放发展。

全球大市场,就是要全球比价、全球比货。不仅产品要够“强”,品牌也要够“响”。“重庆造”目前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要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重庆的外贸变局,正在把“迈开大步走出去”,落到实处。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壮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内陆城市的生长姿态,也将随之改变。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袁媛 邓静 李波 尹力 丁琳 陈力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