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 让国外的超高层建筑借鉴中国技术

2020-09-23-004-271234-1.jpg

 苏思 摄/视觉重庆

以前,国外出现摩天大楼,常令国人啧啧赞叹。

如今,重庆大学“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的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卡塔尔、科威特等30多个国家以及广东、重庆等国内省市的300余项工程中。纽约新世贸大厦,甚至800多米的卡塔尔多哈塔都要借鉴该项目的技术。

带领团队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研究成果的就是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9月22日,在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周绪红获得科技突出贡献奖。

“在建筑领域,100米是高层建筑,超过100米就是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国家技术、水平的象征。”周绪红回忆,上世纪,美国就出现纽约世贸大厦等摩天大楼,那时我国还没有超高层建筑。

后来,国内也开始建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但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的方式,污染比较严重,抗震安全性也很难保证;国外则采用纯钢结构建造超高层建筑,但造价很高,难以大规模采用。

2002年,周绪红调到长安大学,就想做关于“交错桁架”方面的实验。当时世界上没有人做过这个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结果会怎么样都不知道。

周绪红多方筹措到5万元,并成功进行实验、得到一系列重要数据,发表了关于“交错桁架”的第一篇论文。

历经挫折和反复试验、论证,2012年,有关“交错桁架”的研究成果终于正式被编制成了全国通用的技术标准。

“简言之,交错桁架就是用桁架的交错布置,用很低的成本轻松实现大跨度建筑。”周绪红介绍,学校、医院、宾馆、办公楼大多都是这种构造,中间带个走廊,两边是房间。这种构造用钢量少,但建筑的功能、跨度提高一倍。

如今,在周绪红的带领下,团队研发出“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成果,并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成果包含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交错桁架结构、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等几种结构体系。这几种体系各有特点和优势:如支撑巨型框架-核心筒体系主要适用于300-800米的地标性建筑;适用非常广泛的是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用很低的成本轻松实现大跨度建筑;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体系则是针对抗震安全性的一套体系。

如今,该项目成果广泛用于地标性建筑、住宅、医院、学校、办公和商业等高层建筑,在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中有很大的应用范围。

数据显示,使用“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建造的建筑,与纯混凝土结构的100-300米建筑相比,可降低40%的砂石使用量;与纯钢结构的同类建筑相比,可降低用钢量30%-40%,综合成本也降低约30%。

这意味着可以采用这项技术建造出更巨型、更有视觉冲击的城市建筑,既不会大幅增加投资,建筑的安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又丰富了城市的建筑景观。

“高和大只是建筑的一种表征。更重要的是建筑绿色发展,重视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周绪红表示,今后土木工程必须走信息化和智能化引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未来的建筑是以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的绿色建筑。

(作者 周绪红



(  责任编辑:徐小婷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