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工作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钟前元就重庆在丰富老年文化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了介绍。
一是推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文化总馆41个、分馆1323个,一级馆率95%位列全国第二;图书总馆42个、分馆1957个,一级馆率90.7%位列全国第三;博物馆131个;美术馆24个,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20平方米,极大的方便了老年人群体就近开展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居全国第七。
二是丰富老年人文化供给,重庆围绕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动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常态化免费向老年群体开放,周末、节假日、夏季延时错时开放,年均服务老年群体超1500万人次。举办乡村“村晚”、乡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广场舞展演、群众合唱、志愿服务等群众文化活动超2万场次,开展适老专场文化活动超6500场次,直接服务老年人逾150万人次。
三是优化提升服务方式,重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场馆适老改造提升,全市区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均已实现无障碍化。推出“长青e路·幸福夕阳老年人数字阅读”“i墨书法体验台”等适老化数字服务,在群众文化云平台上开设“60分钟教你跳广场舞”“茶艺入门”“经典戏曲赏鉴”等针对老年人的线上课程,深受老年朋友欢迎。
“下一步,我们围绕构建老年友好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银发经济发展,将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钟前元介绍道。
首先是继续完善老年友好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启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明年新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0个,总量达500个,同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场馆适老化改造提升。
其次是继续优化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继续办好乡村“村晚”、乡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广场舞展演、大家唱群众歌咏比赛、以及送演出、送展览进社区、进小区、进乡村等适合老年人口味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办好办活市民夜校。
最后是不断提升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依托“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拓展开发适老应用场景,发布“15分钟品质文化圈”文化地图,建立线上征询反馈机制,精准对接老年群体文化需求,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完成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服务老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