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战略部署,联动四川抓好5个方面工作。”11月25日,在中共重庆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介绍,党中央的《建议》要求“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并作为区域重大战略进行专题部署,这是重庆拓展经济腹地、释放内生动力的重大机遇。本次市委全会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战略支撑。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杨雨实 摄
提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持续优化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推动重庆、成都两个极核相向发展,两个都市圈融通互动,建好省(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强化成渝地区产业优势,新增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发力,探索“数字重庆”和“智慧蓉城”协同贯通;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国务院批复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与成都共同探索促进区域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力争到2030年,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成渝相向发展相互赋能新格局不断夯实。
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建设成渝绵“科技创新金三角”、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构建成渝地区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开展更多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实施合作专项,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各类主体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攻关;深化川渝高校学科共建,联合开展“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批跨区域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力争到2030年,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性创新成果,让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见效、服务本地产业发展。
高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动成渝金融市场一体化,优化跨省域金融数智化服务平台,联合开展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改革创新试点,高质量共建成渝金融法院;共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展覆盖成渝地区的企业上市、发债、股权投资服务;构建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投融资和结算中心,拓宽覆盖东盟的跨境金融基础网络。力争到2030年,更多全国性交易平台在川渝落户,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特色创新发展。共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巴蜀文化遗址群、川渝石窟寺等是川渝两地的共同瑰宝,要联合开展整体性挖掘和保护;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带,以长江水系和巴蜀古道沿线人文景观为纽带,开展特色空间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川渝文旅联动机制,在规划对接、线路互通、景区联动等方面凝聚合力,用好“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入境游机制,推动本地人“川渝互游”、外地人“川渝同游”。力争到2030年,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金名片更亮,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色更足。
深化区域战略协同联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强能源、物流、产业等领域合作,构建以成渝地区为中心联结西南西北、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枢纽;强化与长江沿线省市合作,围绕产业协作、要素互补、设施共建,加快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网等为纽带的经济大动脉;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东南西北四极牵引、内陆沿海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30年,建成层次多、联系广、辐射强的跨区域合作网络。
“2030年正好是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10周年。展望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加强与四川的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更好发挥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高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