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发现一个水污染问题需要多久?过去可能是7天甚至更久,现在是24小时内。效率的大幅提升,源自我市自主研发的“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持续发力。
不久前,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收到一条预警信息:大陆溪湾凼断面日均值连续7天超III类,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接到预警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将该问题交办至吉安镇基层治理中心,同时赶赴现场开展排查。
永川区生态环境局水污染防治科工作人员郑强:“经查本次水质超标原因是,近期上游来水减少,河道水流动性差,加之高温天气导致藻类迅速生长。吉安镇通过采取水库生态补水、河道增殖放流等措施,湾凼水质持续改善至达标,办理结果也反馈至区治理中心销号。”
从接到预警到成功处置,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正是“巴渝治水”应用系统高效运转的结果。该系统打通22个市级部门的900余项数据壁垒,汇集数据6.8亿条,在全市布设1.6万余个监测监控点,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生态智能感知网,再加上AI模型的自动甄别,可实现水污染秒级发现、秒级派发。
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技术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刘晓:“不仅如此,它还能预测水质的变化,模拟污染扩散地图,污染团什么时候到达、会不会影响我们取水,都能给出答案。”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为每条河流量身定制了“数字化管水一张图”,让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依托这套系统,我市已构建起水态势一屏总览、水污染联动治理、水问题闭环处置、水任务协同管理的数字治水新格局。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卢利:“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聚焦全量感知、预测预警、智能决策、系统治理、贯通实战、综合管控等6个重点能力,深化打造河流水环境监管AI多智能体,以数字赋能高水平保护一江碧水出巴渝。”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畅 贺应桃 特约记者 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