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按照这一部署,我市正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要素流动,加快走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新路,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答卷。
走进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五彩水稻绘就的“稻田画”格外醒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普通的农田,依托“隆平五彩田园—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村里引进彩色水稻品种,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
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村民谷声富:“游客多了,我们开始搞个便民店,每个月还有几千元的收入 。”
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川:“通过村规划前置布局,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中供地,我们围绕五彩田园,建起了稻虾米堡乐园、水稻科普展馆和旅游接待设施等。”
通过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闲置宅基地腾退、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举措,近年来,大足区加快“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已累计盘活农村建设用地3200多亩。
大足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畜牧渔业发展中心主任冯中见:“让农地变景区,村民也能靠农旅实现增收,下一步会我们将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把城乡融合的画卷越绘越实。”
深化改革的同时,数字赋能也为城乡要素流动按下“加速键”。在北碚,创新搭建的“数智管控”平台采用智能选址、并联审批等方式,大幅压缩宅基地审批时间。家住静观镇双塘村的村民周淋就享受到便利,申请自建房后,仅用一周就完成审批。
北碚区静观镇双塘村村民周淋:“交了申请表之后,很快两三天就开始选址。”
北碚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汤玲玲:“将繁杂的操作流程简化为镇街选址、在线填报、联合审查、审批办证四个步骤,为农户申请拿地建房节约了2个月以上的审批时间。”
以制度创新打通要素流动堵点,我市还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与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办法,建立农村资源资产价格发现和价值实现机制。精准务实的举措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丁瑶:“建议要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来吸纳我们城镇化的人口,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深化‘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改革,探索生态价值实现和转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刘恋 张骏凯 冯栎匀 王祥 特约记者 田济申 李东 陈柯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