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不仅是长江上游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我国文物考古与保护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重庆考古工作的深入和文物修复利用的推进,这片古老大地的历史记忆正被不断唤醒。
在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一场细致到“毫米”级的考古工作正在开展。考古人员将往年留存的土样分层水洗,通过三层不同孔径的筛网,逐层分离出包含化石和碎屑的标本,再运送到实验室进行精细挑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秦宗林介绍,他们这一批的主要是找一些细碎的小哺乳动物的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显示出人类加工痕迹,提示古人类可能曾以骨骼制成工具;同时首次发现的锯齿虎粪便化石,则表明在“巫山人”到来之前,这里可能是食肉动物的栖息地。考古不断推进的同时,文物修复与利用也在加快步伐。近日在忠县举行的《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巡展》上,100余件修复完成的三峡文物集中亮相,涵盖陶瓷、青铜、漆木器等多个门类。
忠州博物馆藏品修复科科长黄星告诉记者,在出土的时候,很多瓷器都是有部分的残缺或者是碎裂,经过他们修复人员系列的修复工序,比如说补配打磨、上色做旧,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件完整的器物。
游客张爱民说:“这次展览让我第一次看到了三峡地区有如此多的文物出土,让我不由得感叹,这片土地丰富的历史文化。”
通过迄今世界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重庆三峡库区已出土文物18.3万件,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市巫山龙骨坡和大水田遗址、丰都的制瓷和冶锌遗存、奉节白帝城、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荔枝道等考古调查持续取得进展,不仅丰富了巴渝文明的研究,也加深了对长江流域文明格局的认识。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剑表示,在时间长度上,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连续的文化序列,从空间广度上,从长江干流向支流延伸,并且重视三峡地区作为东西、南北通道的地位,这些考古调查证明了巴渝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廖梦然 王祥 特约记者 肖乔 刘超 田济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