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贝岭博物馆所藏的十一尊清代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记者 周凯航/摄
为文物“把脉问诊”,然后“对症下药”……近日,两江贝岭博物馆内一尊曾遭岁月侵蚀的“石佛”,将通过专业团队的科学修复,重焕新生。
据悉,两江贝岭博物馆所藏的十一尊清代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清代八十八佛组像。“这十一尊佛造像都缺失了头部,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我们觉得很可惜,便有了对这一组佛造像进行修复的想法。”两江贝岭博物馆馆长刘莉告诉记者。
刘莉(左)与文物修复专家营罡商讨修复计划。记者 周凯航/摄
营罡是为本次佛造像修复请来的文物“医生”,拥有十余年文物保护经验,曾参与过解放碑等文物的修复工作。他告诉记者,本次项目首先修复的是一尊南无慧威灯王佛造像,修复工作从去年11月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
“修复流程大致包括采样、画图、确定病害、制定方案、清理表面、脱盐、补配修复、渗透加固以及协色处理等多个步骤。”营罡介绍说。
对于石质文物来说,最致命的病害就是内部的可溶盐,文物修复过程中,如果不进行脱盐处理,造像将会受到长期腐蚀。营罡形象地描述脱盐工作,就像是给佛造像“敷面膜”,将脱盐纸浆敷贴文物的全身,“不仅要保湿,还要吸出佛造像体内的盐分。”他说道。
在修复过程中,营罡和团队结合佛教仪规及同时期的其他佛造像,推测出缺失的佛头造型,并采用砂岩修复剂进行补配。
营罡为修复的佛像进行“协色”处理。记者 周凯航/摄
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协色”环节。营罡采用去离子水调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用画笔协调修复补配部位,使补配的部位与文物本体更加协调。
营罡表示,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保存历史原物,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修补的地方要与文物本体可以“识别”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营罡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民间力量出资修复文物,此前都是文物系统相关的单位出资。他认为,民间博物馆出资修复文物非常难能可贵。
“过去是老百姓出钱出力建寺庙造佛像,现在我们接过接力棒,要让老祖宗的宝贝‘活’下去。”两江贝岭博物馆馆长刘莉的话道出了项目的特别之处。
作为民间文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两江贝岭博物馆与经验丰富的修复专家团队合作,助力民间力量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修缮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成为了项目潜在的挑战。”刘莉表示,团队将先以国家标准修复一件藏品,随后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共同探讨文遗修复的最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同步开放志愿者招募和公众参与渠道,刘莉希望吸引更多文化“守护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通过“文遗保护+公众参与”的模式,让文物从展品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
未来,两江贝岭博物馆还将对文物开展长期保护计划,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体验,开办文遗专家公益课堂,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观众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