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民间力量接力文遗保护 清代佛造像重焕新生

微信截图_20250320140451.png

两江贝岭博物馆所藏的十一尊清代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记者 周凯航/摄

为文物“把脉问诊”,然后“对症下药”……近日,两江贝岭博物馆内一尊曾遭岁月侵蚀的“石佛”,将通过专业团队的科学修复,重焕新生。

据悉,两江贝岭博物馆所藏的十一尊清代八十八佛系列佛造像,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清代八十八佛组像。“这十一尊佛造像都缺失了头部,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我们觉得很可惜,便有了对这一组佛造像进行修复的想法。”两江贝岭博物馆馆长刘莉告诉记者。

微信截图_20250320140644.png

刘莉(左)与文物修复专家营罡商讨修复计划。记者 周凯航/摄

营罡是为本次佛造像修复请来的文物“医生”,拥有十余年文物保护经验,曾参与过解放碑等文物的修复工作。他告诉记者,本次项目首先修复的是一尊南无慧威灯王佛造像,修复工作从去年11月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

“修复流程大致包括采样、画图、确定病害、制定方案、清理表面、脱盐、补配修复、渗透加固以及协色处理等多个步骤。”营罡介绍说。

对于石质文物来说,最致命的病害就是内部的可溶盐,文物修复过程中,如果不进行脱盐处理,造像将会受到长期腐蚀。营罡形象地描述脱盐工作,就像是给佛造像“敷面膜”,将脱盐纸浆敷贴文物的全身,“不仅要保湿,还要吸出佛造像体内的盐分。”他说道。

在修复过程中,营罡和团队结合佛教仪规及同时期的其他佛造像,推测出缺失的佛头造型,并采用砂岩修复剂进行补配。

微信截图_20250320140524.png

营罡为修复的佛像进行“协色”处理。记者 周凯航/摄

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协色”环节。营罡采用去离子水调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用画笔协调修复补配部位,使补配的部位与文物本体更加协调。

营罡表示,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保存历史原物,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修补的地方要与文物本体可以“识别”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营罡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民间力量出资修复文物,此前都是文物系统相关的单位出资。他认为,民间博物馆出资修复文物非常难能可贵。

“过去是老百姓出钱出力建寺庙造佛像,现在我们接过接力棒,要让老祖宗的宝贝‘活’下去。”两江贝岭博物馆馆长刘莉的话道出了项目的特别之处。

作为民间文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两江贝岭博物馆与经验丰富的修复专家团队合作,助力民间力量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修缮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成为了项目潜在的挑战。”刘莉表示,团队将先以国家标准修复一件藏品,随后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共同探讨文遗修复的最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同步开放志愿者招募和公众参与渠道,刘莉希望吸引更多文化“守护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通过“文遗保护+公众参与”的模式,让文物从展品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

未来,两江贝岭博物馆还将对文物开展长期保护计划,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体验,开办文遗专家公益课堂,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场景,实现传统文化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  作者:周凯航 潘俊羲(实习)  )

(  责任编辑:周凯航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