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重庆瞭望|“同框”里的中国,温暖且磅礴

你是否也曾被这些同框画面触动过?远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近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正随风起伏,繁华都市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长城脚下,一列列高铁飞驰而过,历史古迹与现代交通和谐共存……

古与今、旧与新的同框,带来时间与空间交汇的奇妙感受。近年来,这样的图片或视频,时常在社交平台上刷屏、出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同框”究竟有何吸引力?

答案或许在于,这些同框画面,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未来。它们触动了中国人血脉中关于传承与奋进的共同情感,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大命题直观又诗意的落笔。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在北京天坛公园拍摄的教练机梯队。记者 赵子硕 摄/新华社

与历史对话

在精神的接续中前行

我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透过那些古今同框的画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对历史的敬畏从来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与先辈的隔空对话中,不断汲取力量。它让我们既带着历史的厚重稳步前行,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勇毅开拓。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动人的亮丽底色。

复兴,是历史的必然。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城墙上的累累弹痕至今触目惊心。1937年7月7日,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第一枪。今天,当“复兴号”高铁从宛平城、卢沟桥旁驶过,历史和未来在此刻同框,不少参观者感慨:这一幕,越看越感动。

如果说宛平城、卢沟桥见证过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那么今日领跑世界的中国高铁,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奋进与自强。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个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奔向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

跨越,是精神的延续。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泸定桥下河水滔滔。1935年5月29日,22名红军勇士用血肉之躯铺就红军北上的道路。“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里的丰碑。今天,当建设中的川藏铁路泸定大渡河特大桥与泸定桥同框,“欲与天公试比高”有了更为具象的参照。

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两座桥,共同熔铸着同一种民族品格。从跨越天堑到联通世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奔流不息。它告慰着先辈,也激励着后人,驱动着中华民族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梦想。

7月4日,游人在卢沟桥上参观,不远处是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记者 张晨霖 摄/新华社

与自然共生

在交融的画卷中生长

在一切加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东西仍然拥有恒定的价值。比如,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节律的感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那些现代与自然、都市与乡村和谐同框的画面,之所以能打动我们,就在于它们让乡土记忆得以延续,让每个在城市奋斗的灵魂,都能在某个回眸的瞬间,望见那片疗愈心灵的稻浪,找到精神的归途。

共存,是文明的温度。河南巩义宋陵,是北宋七位皇帝及其后妃宗亲、名将勋臣的陵寝。如今,陵区保留下来的地面石刻多达上千件。每到麦收时节,北宋石像与现代农机同框,高铁从远处的高架桥上驶过,古今交融的景象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打卡。

古代石刻与丰收场景共存,成为历史与当代对话的生动方式。一代代农民,在这里播下种子、收获喜悦;一群群孩子,在石像生的注视下悄然长大;一位位文物保护工作者,把守护的足迹刻进脚下的土地。今天的我们,也在一季季的丰收里,感受文明脉搏的温暖跳动。

共生,是发展的智慧。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金秋时节,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稻浪翻滚的农田、成群结队的白鹭与林立的高楼同框,自然诗意与都市繁华在此交织共生。

城市里为何会有大片农田?这源于当地按照“现代都市文化和农耕文化相融合、城市核心区和粮食功能区相融合、美丽城区与美丽田园相融合”的思路,将其打造成了集农业生产、生态建设等为一体的城市郊野田园。当城市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同一个场景里出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有了生动又鲜活的诠释。

10月21日,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金黄的稻田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同框,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记者 徐昱 摄/新华社

与时代相拥

在确定的前行中抵达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宏大的时代命题,最终都要落笔于具体的生活。

不割裂过去,不辜负当下,让古今文脉在发展中延续,让新旧图景在共生中绽放,古今同框背后的这份守护,使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磅礴的叙事,更有直抵人心的温度。

强大,是安宁的底气。今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参阅的空中梯队飞越天坛公园上空时,古今交错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从仰望苍穹到守护苍穹的历史跨越。

同一片天空下,不变的是对和平的向往,变的是守护和平的底气。天坛,曾经是古代帝王祈愿家国永安的场所。而今天,它见证了从“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到九三阅兵“新锐重器集中展示”的沧桑巨变。这份古今同框,是时间给出的答案——强大,是为了让安宁更有依托;奋进,是为了让幸福更有支撑。

融合,是前行的力量。城市的温度,来自它对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尊重。守护文脉根脉、拒绝千城一面,是城市生长的正确方向。那些古今同框的画面之所以能吸引目光、走红网络,正因为它们带着古今交融的独特气质,更蕴含着新旧共生的前行力量。

在重庆,南岸区南滨路的千佛寺与渝中区朝天门的来福士隔江相望,彰显“新韵重庆”的独特魅力;在武汉,得益于严格实施的视线廊道与景观保护规划,黄鹤楼周边40年未建高楼,“跟黄鹤楼同框”带火多条文旅街巷;在南昌,“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滕王阁景区,与身后的现代建筑群一同融入城市肌理……

2024年9月3日,重庆南岸区南滨路,市民在拍摄千佛寺与来福士同框的画面。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往大了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用实打实的发展成果证明,强大的国家终将托举起每个普通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往小了说,这些产生广泛共鸣的同框场景,其情感落脚点是每个人都能直接感知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它让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能够寻找到一份确定性;也让我们在奔向未来的路上,更清晰地知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