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以“学”出来。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一个背景是,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从科学到科技,一字之差的背后,体现出哪些教育目标的转向?科学、科技与教育,又该如何相互赋能,更好助力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的建设?

2024年5月3日,重庆科技馆,小朋友在制作卫星模型。记者 张亦筑 摄/视觉重庆
提速科技教育,其中有何深意?
直面国际挑战,科技教育是我们必须“补好”的一堂课。
比如,起步较晚。拿科技教育领域常用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理念举例,我国于2015年首次在政策中重点关注STEAM教育,在时间和发展程度上,相对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又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与城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这些问题影响的,不只是个体的教育实现,更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效。尤其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部分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问题上,我国还面临“卡脖子”难题,也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健康、能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更要将战略目光前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让科技知识更及时、更精准地滋养更多学子。
抓住眼前机遇,科技大国与教育大国,恰是高质量科技教育的最好支撑。
只有科技与教育两手都强,科技教育才能迈向深融。而中国是科技大国、教育大国,发展科技教育,自然底气十足、潜力无限。
论数据,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蝉联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逐年上升,基础教育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找案例,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外贸“新三样”领跑出口;《三体》《流浪地球》等中国科幻文艺作品风靡全球;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教育领域被反复谈及,激励不少学子走进科研领域。
加之扎实的部署做铺垫:一年来,从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修订,为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特别要提到,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也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科技教育的看好。

中国航空航天科普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现场。崔景印 摄/视觉重庆
但热度之下也要冷思考,要看到,我国科技教育尚面临一些具体问题。
软硬件困局如何破解?
这体现在资源不足上,一些乡村学校缺设备,学生和老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实验”;有学校缺师资,科学课往往由他科老师或兼职老师授课,常常开不齐、开不好;有学校条件有限,“科学副校长”“科技指导员”等政策红利成了“纸上文”,引不来“校中人”。
也体现在配置不科学上,一些地区学段衔接不足,科学课到中学阶段就“靠边站”;有的地方科学教育是学校的独角戏,缺乏社会力量、科普机构参与;一些跨学科课堂停留在学科简单组合层面,无法体系化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
育人理念如何改变?
《意见》发布后,一个老话题再度引发讨论:那些想当科学家的孩子,为何长大后放弃了梦想?
这指向科学教育的理念走歪。如,部分学校怕麻烦,让孩子听、看、记、背科学知识就草草了事;有学校虽然组织实验,却固定教学内容,让孩子们以验证的方式“重演”实验,压缩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这类工具化教学不断消磨学生的原始好奇心,使他们不再追问“为什么”,不去思考“如何用”,只会解题,却无力解决真实问题。
教育内卷的风怎样止住?
科技教育,同样要在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学生“双减”等教育现代化的蓝图中开展,这势必要对教育内卷等错误的教育风气进行纠偏。
能看到,《意见》发布后,社会上已不乏一些教育机构,宣扬“科技教育主导升学”“科技教育成为最重要‘主科’”的论调,若任由这样的误读蔓延开来,就可能让更多学生家庭陷入教育焦虑,进而产生超前学、超纲学、超时学等教育内卷乱象,与科技教育原本的育人初衷南辕北辙。

6月30日,小朋友们在参观黔江区恐龙遗址公园。杨敏 摄/视觉重庆
科技发展需要试错,开展科技教育也应谋定而后动。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便值得关注。
统筹好校内校外,增加科技教育含金量。
方法上,要办好校园内的“小课堂”,用好开学第一课、课后延时服务、春秋假、寒暑假等可利用的教学节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推动学生从“走近科学”到“走进科学”;也要用好社会的“大课堂”,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形成高校、企业、社会与学校常态化联动育人的强大网络,把最新技术、最优资源送进课堂。
而在方式上,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跳脱出传统教育“已知—未知”“讲授—运用”“接受—理解”的简单闭环,以“未知—已知”“探索—学习”“运用—创新”的留白式教育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平衡好教育资源,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个孩子。
能否高效配置资源,决定了科技教育能否优质均衡普惠地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
为此,城市学校要先行先试,形成典型经验、特色课程,再通过复制推广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乡村学校也不能“等靠要”,可立足本地特有的地理风貌、建筑特征、生活方式、花鸟鱼虫等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创造更丰富的科学教育场景。
兼顾好科技人文,实现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完美结合。
一个月前,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火了。一个女孩的人工智能终端摔坏了,在电量耗尽的前一刻,AI对哭泣的女孩说:“就算姐姐不能开机了,你也要记得,宇宙中有无数星星,其中一定有一颗是姐姐在看着你、守护着你。”该视频的火热也恰恰说明,人们希望技术的底色是人文,希望科技创新是为了向善。
而在《意见》中,“人文”一词出现了九次。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教育,不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是希望引导全社会关注“为什么发展”和“应该怎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这需要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共同支撑起科技教育,让学生在探究科技中涵养向善的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求真的创新精神。
没有“无中生有”的好奇,就难有“开天辟地”的创新。可以相信,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就藏在今天科技教育为孩子们播撒的一粒粒知识种子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