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乏有一些“熊孩子”沉迷游戏,利用家长的手机进行游戏充值,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熊孩子”游戏充值的钱,能追回来吗?在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来临之际,重庆辟谣推出子栏目《渝见成长》,和你一起来了解“熊孩子”的那些事。
事例一:“熊孩子”用奶奶手机“充掉”3000元
“警察同志,我孙子把我微信里3000元全部充值游戏了,这可怎么办?”今年3月下旬,开州区和谦派出所接到一起“熊孩子”游戏充值案件,一位七旬老人带着惹祸的孙子“自首”,希望民警能帮忙把游戏充值的追回来。
老人的手机一直是她的孙子在用,老人也把手机密码告诉了孙子。警方查询了消费记录,发现老人的孙子从今年2月开始,几乎每天都在同一款游戏里面充值。由于笔数太多,于是警方直接与游戏客服联系,根据客服提示的操作流程,办理好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再向相关游戏平台提出退款诉求。
4月8日,警方成功帮助老人追回2000元。
事例二:“熊孩子”冒用家长身份证充值近5万元
“熊孩子”沉迷游戏是一件令家长们头痛的事情,有的“熊孩子”沉迷游戏充值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数万元不等。
家住渝中区的张先生就遇到这种情况。从2017年开始,他的儿子在多个游戏平台冒用家长身份证进行实名登记,在7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游戏充值近5万元。张先生与游戏运营商多次交涉,最后只退还了6000多元。
事例三:“熊孩子”用其父亲指纹充值2万余元
“熊孩子”利用家长手机进行游戏充值时有发生。
今年4月26日,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倪先生到金泽派出所求助,他的14岁儿子用其手机玩游戏,并在夜间趁倪先生熟睡之际使用其指纹充值了2万余元。
倪先生对如何申请游戏充值退款束手无策,遂向警方求助。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倪先生申请到11500元的游戏充值退款。
追回“熊孩子”游戏充值有法可依
违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将被罚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违反本条规定的,由网信、新闻出版、电影、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万元的,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重庆辟谣提醒:
1、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合理安排游戏和学习的时间。
2、务必保管好支付密码,尽可能采用指纹支付或者面部识别的支付方式,减少未成年人使用的可能性。
3、不要将大额银行卡直接与手机绑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