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谭荣富:残躯担责显大爱 种连走上致富路

“管水,他爱岗敬业;护林,他尽职履责;种连,他勤劳致富……”在石柱县洗新乡丰田村庙坪组,谈到现年51岁的组长谭荣富,乡邻们总有说不完的赞语。多年来,他身兼组长、水管员、护林员数职,却用残缺的身体承担起责任,以火热的爱心温暖着整个山乡,成为大家心中当之无愧的榜样。

当好“管水员”,护好“真情水”

搬运水管上山、切割堵塞管道、焊接管道管口……日前,在丰田村庙坪组肖家湾的大山深处,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洗新乡分会会长谭荣富,正和该组管水员秦文良一起,在密林中更换一段30多米长、被泥沙堵塞的管道。两人密切配合,短短时间便安装好了新管道恢复供水,解决了50多户、100余名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

谭荣富在抢修现场铺设水管 (1)

没人能想到,动作如此娴熟的谭荣富,其实是一个肢体四级残疾人。“他两岁烤火时不慎烫伤了右手手指,其中有3个手指头都烧蜷缩了。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干活比谁都拼……”更换水管时,年过花甲的秦文良边递工具边感慨:“要是手指没问题,他干活的速度还能更快些!”

虽顶着分会会长的头衔,谭荣富却总说自己就是个“管水员”。 为让乡亲们喝上稳定水、安全水、放心水,五年前上任分会会长的第一天起,他就背着工具包走遍全乡5个村。各村组管道走向、阀门位置,哪里地势高、哪里容易堵管,他都了如指掌。

谭荣富(右)在更换水管 (1)

三年前,一场狂风暴雨突袭洗新乡,洪水不断上涨,将场镇临河数十米长的自来水管冲走。谭荣富闻“汛”赶往现场,冒着大雨进行抢修,在干群们的配合下,利用最短的时间在洪水中抢修出一条“生命线”,恢复了场镇供水,赢得干群们的称赞。

“水通了,心里就踏实了。”这是谭荣富常挂在嘴边的话。村民们说,不管是深更半夜水管破了,还是在冬天水管冻裂,只要一个电话,谭荣富准会带着工具赶来抢险。当一股股清泉顺着管道流进家家户户,他总会站在一旁静静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谭荣富(右)在更换水管 (2)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管水员,群众的水缸子就是我的责任水。”谭荣富表示,要一如既往扛着工具包走在山路上,尽心尽力当好这个“管水员”,让每一滴水都带着真情,滋润群众的心田,践行那永不褪色的为民初心。

当好“护林员”,守护“满山绿”

“禁止在林区丢烟头、禁止在林区烧火、禁止乱砍滥伐……”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丰田村的林海中就传来了熟悉的吆喝声。

谭荣富在巡山护林 (2)

当地早起的村民看到,谭荣富穿着带绿色标志的护林服,手里拿着砍刀,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布满荆棘的山路上,裤腿和鞋子沾满了露水和泥点。

自担任护林员那天起,谭荣富就把数千亩林区当成了家。冒酷暑、顶寒风,在长年累月的定期定时巡护中,林区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小溪、每一处地形,他闭着眼都能说得分毫不差,成了村民口中活的“林区地图”。

护林员这个活,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天气干燥季节、清明节等重要节点,谭荣富心里的“安全弦”总是绷得紧紧的。只要林区出现违规用火现象,不论多远,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制止。

“再苦再难,这山我得守、这林我得护!”谭荣富的话语里藏着千斤承诺。走在崎岖山路上,累了,他就靠在老树粗糙的树干上歇一歇,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脊背;渴了,他将携带的矿泉水仰头灌下,喉咙间瞬间便泛起了甘甜;饿了,他掏出皱巴巴的干粮,就着山风咀嚼也吃得香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脚步丈量每寸林海,把守护当成最重要的职责。

谭荣富(右)入户为留守老人讲解森林妒火知识

“他按时用林长制APP巡林巡逻,逐院逐户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叮嘱乡亲们不要带火种进入山林……”提起谭荣富,村民们对他担责尽责的护林精神,都会竖起大拇指。

“自己护的不只是树,更护的是子孙后代的福。”看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谭荣富总觉得格外亲切。当夕阳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那抹穿行在林海中的绿色护林服,早已成了大山里最动人的色彩。

当好“种连员”,开辟“致富路”

丰田村铜天槽(小地名)山高林密,树叶腐烂后的林地土质肥沃,为黄连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谭荣富在护好水、管好林的同时,带着妻子林兴芳来到这里,租用林地搭建起简易住房,开启产业发展之路。

谭荣富在黄连种植基地除草

林兴芳因幼时患病导致说话口齿不清,始终无法正常表达,但她勤劳肯干,田间地头的农活样样做得来、做得好。夫妇俩虽身体各有不便,却从未向命运低头,靠着发展黄连这个“苦”产业,在山林里种下了“甜”希望,拓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谭荣富、林兴芳夫妇按照要求,采用“林下种连”办法,他们将好的树木留下,把杂树杂草除掉,再用锄头翻垦土地,整理成厢块,铺上肥沃的土层后,再栽上黄连苗。

在没有林木的撂荒地块,夫妻俩搭建黄连棚、移栽黄连苗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株距和行距,在黄连地里套种易生长、用途广的树苗,保障林地在采收黄连后能及时复绿,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谭荣富夫妇给黄连施冬肥 (2)

黄连味苦,种黄连的日子更苦。作为多年生药材,其生长周期漫长,种连人需要在这数年时光里,全身心投入。打理基地时,要花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清除杂草时,得蹲在地上,弯腰躬身逐一拔除;施农家肥时,要一担担挑上山……每道工序不仅要精细操作,更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坚持精神。

夏季是杂草疯长的季节,夫妇俩顶着高温蹲在地里拔草,汗水模糊双眼后,顺着脸颊滴进泥土,他们咬牙坚持着。冬季山风刺骨,他们依然要在黄连基地除草、施肥,即使手上冻出的裂口被风吹得生疼, 照样早出晚归。

天道酬勤。多年来,谭荣富、林兴芳夫妇勤耕不辍,每年新种黄连面积在4亩左右,如今黄连在地面积已达20余亩。去年采收的4亩黄连,干货卖出了30多万元的好价钱。

谭荣富、林兴芳这对平凡夫妻相扶相守,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大山深处将苦黄连种成了“金疙瘩”,把“苦日子”过成了人人羡慕的“甜日子”。

(  作者:隆太良 胡倩 谭艳波 编辑 冉沙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