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重庆瞭望|千亿产业转移机遇,重庆能否稳稳接住?

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潮奔涌,重庆正紧跟时代风口。

11月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举行。数百家知名企业齐聚重庆,共商产业转移发展大计,共绘产业合作新篇章。据悉,本次活动共签约重点项目159个,合同金额超1100亿元。

一组组跃动的数据,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合作的盛会,更是重庆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生动体现。重庆,正乘着产业转移的东风,驶向更加壮阔的星辰大海。

▲11月25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举行。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图片

置身于宏阔的时代背景中,可以更好理解此次产业转移大潮中的重庆机遇。

从工业革命开始,全球经历了多次产业转移浪潮。从英国到美国,从美国到日本,接着又流向“亚洲四小龙”,并逐步向中国大陆进行产业转移。

世界格局演变的底层逻辑,往往根植于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变迁之中。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产业承接国和地区大多迎来了经济腾飞,甚至跻身全球发达经济体。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全面融入全球产业分工链。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全球产业投资,取得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虽然成绩喜人,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如今,我国为何要大力推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让更多重点产业留在国内?

先看前车之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一些国家“脱实向虚”,由产业承接国变为产业转出国,导致产业“空心化”、就业率下降,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开始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制造业事关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须守住根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看自身实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力和土地要素等成本快速上升。同时,随着产业的升级,这些地方也面临着“腾笼换鸟”的需求。此外,印度、越南、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凭借人力成本低廉等优势,正奋力角逐制造业赛道。

再把目光聚焦到国内,我国幅员辽阔,尽管近年来整体经济和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却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多重问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庆华认为,相比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产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环境稳定、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良好等多重优势,在此次产业转移浪潮中仍有较大竞争力。

因此,推进东部沿海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是尊重市场规律的顺势而为,更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供应链安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考量。

对此,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重点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被赋予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的重庆,自然更应走在前面,挑起产业承接的大梁。

工业齿轮徐徐转动,时代飞轮加速向前。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制造重镇重庆,必将大有可为。

▲7月14日,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内,重庆高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忙碌。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图片

产业转移和大量投资不仅将为重庆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动力,还对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在产城“双向奔赴”的过程中,重庆能否接住这波稳稳的“幸福”?

不妨把时间指针往前拨动。2023年11月,重庆首次承办中国产业承接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有102个项目开工建设、落地投资1475亿元。这些项目不仅为重庆带来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半导体等领域的新技术,更推动了本地产业生态从“单一制造”向“全链协同”升级。

如今,再次举办合作盛会,就是希望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提升城市竞争力。产业规模雄厚、区位优势突出的重庆,未来仍然有实力和底气,让更多企业在巴渝大地大展宏图,在共进中实现共赢。

吸引力十足。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资重庆、深耕重庆,城市产业“磁吸力”从何而来?

看市场吸引力,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超3000万,正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论成本吸引力,相比东部沿海地区,重庆在劳动力、工业用地价格等成本显著低于东部,拥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就政策吸引力而言,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将为相关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1月24日,重庆果园港,满载集装箱的货船驶出港口(无人机照片)。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支撑力强劲。

吸引企业真金白银投资固然重要,但如何为企业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支撑,则更为关键。

经济发展支撑力后劲十足。近年来,重庆经济总量稳步扩增、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93.15亿元,成为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

基础设施支撑力领先。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条件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兼具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成为众多企业投资西部地区的“首选地”。

另外,从营商环境看,重庆拥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重庆是中国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和4个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备选样本城市之一。

产业发展动力澎湃。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重庆,当下正加快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源源不断地释放发展新动能。

产业集成发展优势明显。重庆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211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居西部第一,为产业的协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发展力不断提升。从创新环境看,重庆正持续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保持在西部第一位。

人才优势也日益显现。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深化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工程师总数达到55万人,高技能人才179.5万人,正日益成为人才荟萃、特别是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土。

前景广阔,机遇无限。但也并不意味着前方就是一路坦途,黄庆华表示,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重庆在高端产业布局上,配套仍需加强,以避免“卡脖子”难题。又如,“逆全球化”沉渣泛起,部分发达国家推动“友岸制造”,使中西部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非市场性竞争,等等。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面向未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速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庆,还需在全球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力搏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