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重庆市民政局组织的“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主流媒体采风团深入垫江县沙坪镇、高峰镇,走进田间地头、文化场馆与农文旅融合点位,实地探访垫江县“乡村著名行动”如何让沉睡的老地名“活”起来,让乡愁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走出一条“以名兴村、以文促产”的新路径。

“地名+产业” 让农特产品出圈增值
“以前咱这菜籽油、红茶,再好也只在本地卖,现在贴了‘明月汖(pìn)’的标,外地客户主动找上门!”沙坪镇白杨村村民笑着说。位于垫江北部的沙坪镇,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实现地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明月山腹地的“明月汖”片区,45平方公里范围内串联竹鸡、环大等5个村落。当地注册“明月汖”地名商标,整合东印红茶、舒糖米、菜籽油等农特产品及茶梯溪谷风光,统一品牌推广,通过“地名+产业”模式实现综合收入320万元,带动收益45万元。
高峰镇寇家坝因寇姓聚居得名,当地以地名文化为纽带,打造农耕体验基地、观景步道等设施,将薅秧实景表演融入乡村旅游,让游客在感受民俗文化的同时,体验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与此同时,高峰镇还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发展2000余亩晚熟柑橘、1000亩雷竹等特色产业,通过“地名+电商”模式拓宽销路,仅雷竹产业就带动周边群众年增收72万元。

“地名+文旅” 让乡愁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
“母安的孝母故事,娃在幼儿园都能讲!”沙坪镇母安社区村民唐静常带孩子去孝善文化园。园里的孝文化展馆中,老物件、图文展板把“孝子敬母”的传说讲得生动;乡情馆里,“湖广填四川”时的古碑刻、老农具,让年轻人知道“咱村是怎么来的”。文化的活化传承,更催生出实打实的发展红利。2025年“家国天下・德润母安”祈福季期间,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文创销售8.6万元,农家乐营收同比增长210%,“母安孝善文化”也从单纯的乡土符号,成功跃升为富民强村的文旅品牌。
沿明月天香路一路前行,石足迹传说、东印茶山千年茶韵、闲云茗居露营野趣、峰门铺(京蜀古道)驿路遗风渐次铺展。这条市级旅游道路紧扣“巴国天府,牡丹原乡”主题,将地名文化融入康养运动、休闲度假等多元业态。8.5平方公里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成为重庆主城40分钟交通圈内的“天然氧吧”,让老地名焕发时代新韵。

“太阳出来照白岩,大田薅秧排对排……”在高峰镇大井村寇家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峰薅秧歌”旋律悠扬。作为“乡村著名行动”的文化亮点,高峰镇持续挖掘薅秧歌文化内涵,新增4名非遗传承人,创作《薅出幸福薅出歌》等精品曲目,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以“地名+非遗传承”激活古老艺术的生命力。
如今,垫江县“乡村著名行动”已实现全域覆盖、多点突破:全县已完成545条乡村地名规范命名,打造28个地名乡情馆、村情馆,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1727条乡村地名数字化采集上图,实现“有地有名、有名有标、导航无盲区”。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地名文化,发布相关信息30余条,短视频推介500余次,让地名故事深入人心。

“我们既要保护好老地名,更要激活其当代价值。”垫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垫江县将持续深化“地名+”融合发展,让地名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助力构建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现代化新垫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