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中国—东盟跨境犯罪治理论坛在渝州宾馆举行,本次论坛由西南政法大学主办,来自中国与东盟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代表及法律专家出席,共同围绕中国—东盟跨境犯罪治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上,《东盟国家法治化营商环境报告(2025年度)》正式发布。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海龙分享了重庆的司法实践。他介绍,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日益密切,跨境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本届论坛聚焦跨境犯罪治理,旨在推动各方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安全治理体系。通过本地律所与越南、老挝等东盟成员国签订相应合作协约,可以实现对犯罪的前端预防与后端保障。他提出三项核心原则,即国际法与国内法规定的转换融合、平衡各方合法权益保护、加强跨国界间的务实合作,以切实提升证据转换实效与引渡保障能力,并总结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打击新型犯罪。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大槐表示,面对跨境犯罪“产业链层级化、手段技术化”的新形态,重庆检察机关创新推出“规范衔接、机制创新、检校协作”三维治理路径,通过建立证据分级审查标准、三级协作办案专班等机制,有效提升了跨境犯罪治理效能。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陈应介绍,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近年来跨境犯罪呈现链条化、科技化、专业化特征,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与跨境赌博、洗钱犯罪交织复合,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重庆警方通过构建多警种协同作战机制,整合刑侦、网安、经侦等专业力量,建立跨境犯罪线索集中研判平台,实现对犯罪团伙的全链条打击。在跨境协作方面,重庆警方与东盟国家执法部门建立案件协查快速通道,开展联合侦查行动,成功破获多起重大跨境电信诈骗案件。此外他建议进一步深化区域执法合作,建立跨境犯罪情报实时共享机制,推动调查取证标准互认,加强新兴犯罪技术研究合作,共同提升打击跨境犯罪的实战能力。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丁胜明作总结发言,他系统梳理了本次论坛成果,并回应各位发言人的汇报内容。丁胜明同时提出,应当从四个维度构建综合治理体系:首先要深化跨境联合执法合作,建立常态化情报共享机制;其次要完善各国法律体系,缩小立法差异;再次要提升技术侦查能力,应对利用虚拟货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施的犯罪;最后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消除犯罪滋生的土壤。还表示跨境犯罪治理需要学界与实务界通力合作,未来,西南政法大学愿与各方携手,共同为区域安全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