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钟建川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周凯航 摄
11月7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钟建川围绕“十四五”期间,重庆在人才发展工作中,有哪些具体做法和亮点成效介绍了有关情况。
“‘十四五’期间是重庆人才工作踔厉奋进、整体跃升的五年。”钟建川表示,《重庆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地,12项核心指标顺利完成,其中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数量等5项指标实现倍增,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迈上台阶,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改革成果加速涌现。回顾这五年的工作亮点,可用“四个新”来概括。
突出政策迭代,塑造战略人才力量新优势
构建更加积极开放、灵活有效的聚才机制,推动人才质量和能级双重跃升。重庆大力集聚顶尖人才,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急需人才,实施“一人一策”、“快响”服务、项目跟投、校引共用等创新举措,集中打造一批顶尖人才团队,形成人才集聚“滚雪球”效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伦茨·克劳斯在渝设立其在中国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
与此同时,重庆还大力引育青年人才,体系化实施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博士后倍增计划、百万人才兴重庆行动,夯实人才队伍根基。“十四五”期间,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5100余名、较“十三五”末增长3.3倍;招收博士后5752名,累计突破1万名、实现倍增,出站留渝率提升到90%;引进市外来渝人才33.8万人,监测显示连续4年各区县实现人才净流入。
突出人才引领,汇聚赋能创新发展新动力
重庆实施一系列发挥人才作用、释放人才效能的举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在科技创新领域,该市赋予顶尖人才技术决策、团队组建等方面充分自主权,顶尖人才牵头新建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等重大平台23个,产生全球首个全车型多元动力一体化智能平台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24.8件。目前,金凤、嘉陵江、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挂牌建设,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重庆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质平台加速汇聚,国家级、部级科创平台基地达231家。
在强园强企方面,重庆实施院士赋能发展、人才强园强企专项,开展“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团选派,建立双招双引、校聘企用等机制,推动人才创造力沿产业链流动,千里智驾、西山科技等一批人才引领型企业不断涌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9123家、7.56万家。
突出改革集成,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新活力
重庆以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改革为牵引,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人才评价上,在全国率先构建“目录+计分”双通道评价机制,授予12家重点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实施基层卫生、农技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通过薪酬、岗位等多维度综合计分,将产业领域创新实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纳入支持服务,目前已有148家企业的600余名人才通过认定。
人才使用上,建立目标导向型科研攻关机制、青年科技人才担纲机制,实施青年人才“减负行动3.0”,青年人才领衔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比例达73.5%。人才激励上,推行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成果转化“以权代股”等多维激励措施,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提高至80%以上。
突出共建共享,营造最优人才生态新气韵
重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协同各方共建最优人才生态。在数智服务体系建设上,开发运行全市统一的人才应用“渝才荟”,贯通“市、区县、用人单位、专业机构”四重服务资源,实现人才服务一端通办、人才招引双向智配,日均服务人才超过2000人次。
在创业陪跑体系建设上,布局建设7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在全国率先体系构建技术经理人、投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等集聚支持机制,打造“科学家、创业者、陪跑人”生态圈,目前全市共有500多名“陪跑人”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在港孵化企业524家。
在人才金融体系建设上,推动组建3支、总规模4.2亿元种子基金直投科技人才,联动推出新重庆人才贷、人才险等专属金融产品25项,人才金融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