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树祥。记者 周凯航 摄
崖柏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大熊猫”,重庆雪宝山崖柏保护团队向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半干旱地区进行适应性栽培,这种适应性栽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1月14日,推动崖柏资源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举行,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树祥介绍了有关情况。

2023年4月19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移栽的崖柏都挂上了唯一的编号牌,便于后期进行一对一管护。开州融媒体供图
汪树祥表示,这种适应性栽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有三个方面:
在生态保护层面,这是对珍稀濒危物种生存能力的主动探索。近年来,通过就地保护与异地适应性栽培,重庆已成功繁育崖柏苗木超百万株,但单一区域的集中保护存在潜在风险:一旦遭遇极端气候(比如持续干旱、病虫害爆发)或地质灾害,可能威胁整个种群的存续。
因此,重庆主动推动崖柏“走出去”,在更广阔的生长环境中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实质上是为这一珍稀物种建立多区域、多层次的保护网络,为整个种群的安全上好“多重保险”。
在生态修复与服务全局层面,重庆致力于为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之所以选择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开展试验,是基于这些区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它们既是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关键生态屏障带。崖柏是一种长寿树种,其根系发达、特别耐瘠薄,在半干旱地区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希望通过科学验证崖柏在这些地区的表现,能够为当地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个新的优质树种选择,用实际行动助力半干旱地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23年4月21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正在移栽崖柏。 开州融媒体供图
在区域协作与科研支撑层面,重庆正携手构建跨区域协同保护的新机制。目前,市林业局联合中国林科院等专业机构,已在甘肃兰州、庆阳等地设立多个对照试验基地,根据不同海拔、气候系统开展梯度引种和定点观测工作。这一方面是重庆林业服务全国生态建设大局的主动担当,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地区、多条件下的协同研究,积累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崖柏栽培技术方法和科学数据,为今后我国半干旱区珍稀植物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实践参考和技术支撑。
简单来说,这项实验既是给崖柏“找新家”的生存探索,也是为半干旱区“添绿装”的生态尝试,更是全国林业系统“一盘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案例。下一步,市林业局将持续跟踪试验进展,及时向社会通报成果,也期待更多科研力量加入,共同守护好每一份绿色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