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8D魔幻之城”出行新图景 山城探索立体交通范式

重庆被称为8D魔幻城市,其中,对“8D立体”最好的诠释,就是重庆的交通。而魔幻两个字,也可以用在交通建设上。从地图上观察重庆,会看到:这座城市位于川东平行岭谷,众山梳列,切割出一个个槽谷,城区建设在槽谷之中,形成了城在山中,山在城里的独特景观,长江与嘉陵江穿城而过,江河和山脉横亘在城市框架中,交通路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交通网。重庆市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今年全面提速,让“上班的路”更快捷,让“回家的路”更舒心。山城的8D魔幻交通,持续擦亮这张城市名片,不断更新“未来出行图景”。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刷新进度条!

重庆提速建设立体交通网

跨江钻山、穿楼而过,重庆交通的独有景观,已然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这张名片背后,是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碰撞而出的创意火花。2号线轨道穿楼,是重庆的热门打卡景点,而风景背后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达到“世界级”。

近日,重庆的轨道在建工程再度刷新进度条:轨道交通27号线璧山至磁器口段全面贯通。这是重庆一条连贯东西的城轨快线,将提升区域通行效率。同时,4号线、7号线、15号线、18号线等多条在建轨道工程,也纷纷按下“快进键”。越铺越开的路网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轨道交通覆盖率。

轨道只是一个缩影,重庆的立体交通网建设不断提速。在西渝高铁控制性工程——北碚天府嘉陵江特大桥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全力以赴进行墩台钢筋安装。在铜梁,成渝中线高铁铜梁站平场工程,已全面完成,即将进入主体结构施工。成达万高铁开州段建设,同样如火如荼。三纵线柏树堡立交至北环立交改造项目,也正在进行钢箱梁吊装作业。作为串联中心城区多组团的重要通道,该项目将新建、拓宽桥梁11座,这些桥梁均采用智能建造。

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源源不断流向交通建设。今年上半年,市级交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12%。重庆立体交通网,正在加速成型,在起起伏伏的平行岭谷之间,高效连通不同区域,便捷串起高差地带。抚平崎岖的地势,更连缀起生活的烟火。

2024年,重庆在交通领域完成投资1013亿元、同比增长3%。与之对应,2024年,重庆全社会客运量3.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14.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7.6%、14.7%。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我们对于交通还有更多的需求。交通:连接、贯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交往和通达的质量。人们选择何种交通出行,端看其省心程度和舒心程度,前者考验硬件设施,后者考量服务水平,分别指向立体交通网的广度和的温度。

服务多元化!公共交通成流量担当

2024年12月31日,重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客流,首破千万人次大关,较此前的历史最高纪录增长8.1%。其中,轨道交通客流首次突破600万人次大关,创下新高,较历史纪录增长了19.1%。轨道占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已超过六成。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如何提高?重庆“公轨一体化”方案,给出了便捷出行选择:公交、轨道100米之内,接驳率达到90%以上;50米范围,接驳率达到80%以上。今年,重庆将力争开通20个运营轨道车站出入口,预计每天可增加轨道客流6万人次,便捷至少30个小区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

交通是流动的血脉也是连接的纽带,跟得上发展的快节奏,也容得下市井的慢生活。立体交通网提档升级的同时,也观照到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最小颗粒度。早上5:30分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背着“菜背篓”的人三三两两抵达。6:30分,车站开闸。满满的背篓,不用搬上搬下,工作人员“手动”安检。点头、照面,大家如同邻里街坊,熟悉而默契。6:32分,首班车出发。很快,列车到站,几十斤重的背篓,背起来就跑。上下车,搭把手的人很多。“背篓车厢”,为交通注入更多“民生温度”。类似重庆的“宠粉”举措一样:为游客腾出一座大桥、增开专线、延长收班等等。重庆创新的交通组织形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这座城市里的出行,如同开往春天的列车,一路繁花,一路风景。

重庆交通的复杂度还体现在流量上。以车流量为例: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跃上4.6亿辆新台阶,而达到600万辆级的城市仅有三个,重庆就位列其中。加上,到访重庆的庞大游客量,也对交通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精细化、精准化破解交通难题?也成为重庆探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个重点。立体的城市、立体的交通,千头万绪、多重叠加。重庆的破题思路是:让城市更“聪明”,让交通更“智慧”。重庆智慧交通建设不断升级、迭代,为各种出行场景深度赋能。

出行数字化!

魔幻8D城市“玩转”立体交通

重庆江峡相拥,是中国面积最大、地形最复杂的超大城市。每天,有超过两百万辆汽车,在道路和桥梁上飞驰。跨年夜的解放碑,20万热情的市民和游客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一起迎接新年钟声,平均每平方米地面上,就有3个人。散场的人群如何井然而退?回答这个问题的,是重庆创新研发的交通“智慧大脑”: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通过大数据搜集信息,对城区路口、道路、区域进行流量监控,自动预警、一体化调度。以解放碑为例,周边有214条道路、49个路口、79处信号灯,通过“智慧大脑”的科学调度,跨年夜散场时间比往年缩短了30分钟。

交通数字化,正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出行。日常通勤上班,打开手机下单,4条响应公交线路,可以把公交车开到家门口。游览热门景点,打开地图软件,洪崖洞观景平台让无数驾驶员分不清楼上、楼下的路段,可以实现精准到“车道级”的导航。“智慧大脑”还能预判观景台车辆的停驻时间,动态调整周边18个信号灯。去年以来,重庆内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交通通行效率提升了5%。如果说,交通问题是通行的“大城市病”,那么,重庆正在用数字化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给城市治理开出“良方”,不断铺就优化出行的“坦途”,让魔幻8D城市“玩转”立体交通。

未来的交通,既要满足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人的需求。其创新方式,将打破传统。在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 彭勇看来,重庆立体交通体系在面对越来越大的城市流量时,最能激发创新场景,大型活动、比赛、节假日高峰,都是实战场。他认为,要精准迎接流量考验、进一步擦亮重庆城市名片,关键在于智慧赋能,公交优先,做好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核心矛盾,实际上是时间与空间上的集中客流叠加,对基础设施的极端施压。可从时间维度分散高峰车流,从空间维度优化路径,避免局部路网过载。其次,公共交通是缓解拥堵的“主力军”,客流疏导必须坚持公交优先。通过“P+R停车换乘”,引导自驾观众对接公共交通;通过公交线路临时改道、延时收班等措施提升公交出行体验,这都可以进一步提升公交分担率,从根本上减少路面车流。减少交通压力,还要注意用好智慧化手段。传统凭经验的交通管理,很难适配交通流“瞬时波动”特征,可依托交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周边车流人流,通过多渠道推送动态信息,同步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精准适配流量高峰需求,保障客流“进得来、散得开”。

“山城”如同一座的“站立的城市”。如何让复杂的交通状况变得简单高效,构建起更畅通有序的城市交通?重庆一直在不懈探索。山城的立体交通范式,也将继续诉说变化与进步的故事。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吴静 李波 雷羽 李艺 陈力 综合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