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聚焦三峡库区危岩治理 收官之战“再攻坚”!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是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依托,但受长江水位周期性涨落、强降雨侵蚀及岩体风化等影响,部分库岸岩体存在崩塌风险,威胁长江航道、过往船只,和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以来,重庆打响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全面消除431处已查明危岩隐患。今年已是收官之年,攻坚战取得哪些进展,能否如期兑现“清零”?

位于奉节县瞿塘峡的吊嘴危岩,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风险等级最高的危岩。它露出长江江面的高度接近200米,即使极小的石块坠落,都会对长江航道上的船只造成致命威胁。为此,重庆首先从“防”入手,在周边部署45台智能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危岩发生变形,即使只有几厘米,设备就会在5分钟内将预警信息传递至三级应急体系,大幅提升险情响应速度,为防灾争取宝贵时间。

此外,记者了解到,我市还采用无人机进行定时定航线巡查。吊嘴危岩附近建有无人机基站,可以远程控制无人机进行巡查。而类似的无人机基站,在三峡库区重庆段已有10个,覆盖50处危岩防治点。

借助北斗卫星、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现厘米、甚至是毫米级实时监测,这是治理方式从“人防”到“智防”的迭代升级。危岩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除了“智防”,在“智治”上,又有怎样的创新?技术人员介绍,他们的治理手段,有三个形象化称谓,“锁头”“束腰”“固脚”:“锁头”,对高处的危岩块打入锚索,将其锁定在山体上;“束腰”,在危岩中部打下锚杆,给危岩绑上一条“腰带”;“固脚”,就是在危岩底部进行注浆加固,让它能牢牢“站立”。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工程治理技术要求高,为此,工程队伍更是进一步地创新作业手段,在直立的崖壁上搭设悬挑式脚手架,多种手段让岩体化“危”为“安”。

工作人员介绍,部分危岩地处核心景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施工队伍没有简单地采取清除手段,而是选择了“锁头、束腰、固脚”等保护性措施,在防止岩体倒塌变形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山体的景观特色。与此同时,在垂直于江面的危岩上搭建稳固的作业平台,也是一大创新。

在巫山大宁河龙门寨危岩治理现场,像这样的悬挑式脚手架高达60米,再加上80米高的落地脚手架,整个工程脚手架达到140米,高度国内罕见。

既要“治隐患”,也要“护山水”,在危岩地灾治理中保护好三峡库区“两岸青山,一江碧水”的生态环境。那么经过2年努力,这场攻坚战的“进度条”现在到哪儿了呢?能否如期兑现“清零”?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类推进综合治理,431处存量危岩已累计完成415处治理,清患率达96.3%。剩余危岩多位于地形险峻的临江区域,施工窗口期受长江水位和汛期影响,但有能力在年底之前全部完成。

接下来,我市将重点抓好强化数字赋能、细化监测预警颗粒度、推进剩余危岩治理、科学编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四个方面的工作,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障长江航道的通航安全和库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收官阶段,重庆将重点聚焦科技赋能和长效机制的构建,那么构建韧性的防护体系,在科技赋能提效方面,还会有哪些深度应用?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李云燕看来,三峡库区地灾安全治理,未来将着重利用科技赋能提效,建设韧性防护体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测预警智能化升级。主要是融合多传感器的监测方法。进一步整合北斗定位、InSAR 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现对地灾危岩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测。无人机则可按照设定航线,对难以到达或视野盲区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还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建立多源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整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源数据,构建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数据库和地质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深入研究危岩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和稳定性特征,为精确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工程治理技术的智能创新。治理工作中可推广应用智能施工设备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质量控制,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保障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性。

收官之年“再攻坚”,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是重庆勇担“上游责任”的生动写照,打好这场攻坚战,既是为库区百姓筑牢“生命防线”,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保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