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从“高冷范”到文旅“顶流” “博物馆热”何以持续升温

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以至于蔚为风尚,掀起接连的“文博热”。以最近的五一小长假为例,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重庆126家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40.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2%。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些热门博物馆,更是提前几天就告约满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原本总透着几分“高冷”的博物馆,如何成为文旅消费的“顶流打卡地”,以新面貌、新气象融入人们生活日常的?

5月16日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一场名为“听见博物馆的声音”的文化夜宴,为“2025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暨重庆市第十六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拉开了序幕。

现场,巴山夜雨诗意弥漫,蜀道云霞传说浮现。古琴、琵琶悠扬,川剧韵味十足,传统艺术讲述的古老故事,令人仿若穿越时空,在与历史对话。最吸睛的,是由AI参与作曲的童声合唱《月光谣》。孩子们将三星堆金面具化为月光曲谱,白鹤梁题刻编成童谣韵脚。当纯净的童声响起,历史记忆与现代科技交融,碰撞出了奇妙火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目光逐渐超越有形的物质,更为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无论是打卡游,还是深度游,博物馆都是快速解锁一座城市文化密码的钥匙。这个博物馆日,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及石窟寺专业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以宋代世俗生活考古讲座、8K球幕电影观影、摩崖造像实地考察结合的方式,为大足中学的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现实与虚拟相融的艺术传承课;綦江博物馆,以川剧的特色唱腔与绝活表演,为地域文化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永川博物馆开展公益性常态化文物鉴定活动,文物鉴定专家,以实物说话,提升公众的文物认知和欣赏水平;重庆自然博物馆打开了保存着7700余件古生物标本的古生物库房,展示了新中国第一代古生物学家在巴蜀大地留下的科学足迹。博物馆之所以持续“出圈”,首先在于以更多维的方式挖掘文化信息,以更符合普通人认知、年轻人喜好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博物馆文创,也成为博物馆出圈的又一关键密码。

镇馆之宝成装饰摆件, 小粉炉长出绒毛成挂件,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文创馆,文创琳琅满目,逛文创的游客人山人海。

重庆文博展览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李瑶告诉记者,这个小粉炉玩偶,一开始是一款小粉炉冰箱贴,一经上市就有很多观众喜欢它,然后非常火爆,也收到了很多观众反馈,他们迅速反应,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现在博物馆更多的受众是年轻的人群,而年轻人又更喜欢萌趣的产品,就把小粉炉进行了“二创”。

从文物到文创,要经过选品、设计、定款等环节,选品,听起来有点像网红直播的流程,选出能够击中消费者内心的文物作为产品原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当华丽的孝端皇后凤冠“飞入”百姓家的冰箱,当“宝绾青丝”发饰在当代少女的发间流转,当越王剑收起杀气变身胖乎乎的毛绒玩具……有网友评论说,这届博物馆彻底“不装”了。在精致与创意并存的文创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同时,挑选心仪的文创也成为打卡博物馆的最“潮”方式。我们还是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博物馆依托馆内丰富IP的资源进行授权管理,实现“资源变现”,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从试点前的80万猛增到如今的上千万元,2024年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超60%。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川渝两地的50多家博物馆,联手举办第五届“巴山蜀水”川渝博物馆文创展,用超600种文创产品,为市民和游客送上了一场集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文化消费盛宴。说完文创,我们今天看文博热的第三个关键词,是“跨界”。故事要从一个舞剧的全国巡演说起。

大足石刻,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年2月21日至23日,首部以大足石刻为创作背景的舞剧《天下大足》,在重庆大剧院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天下大足》汇聚《只此青绿》原创班底等顶级创作资源。历时两年打造,聚焦雕凿大足石刻的石雕匠人,用100分钟浓缩演绎了大足石刻400余年的开凿历史。

该剧去年12月在北京成功首演。在重庆大剧院连演三场后,《天下大足》在3月初走进了广西,这之后又在安徽、福建、湖南、广东掀起接连的巡演热潮。以舞蹈语言再现大足石刻艺术精髓,这是一次成功跨界,更是一次让千年遗产“破壁出圈”的重要实践。

这其实已经不是大足石刻的第一次跨界尝试。在这之前,《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产品上线,半年用户突破300万;与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合作,带动景区95后游客占比显著提升……当千年前的凿刻声化作舞台上的鼓点,当石窟中的衣袂飘飘借由数字技术“复活”,大足石刻正“走下”崖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进行跨界尝试的,还有沙坪坝博物馆,他们以非遗嵌瓷DIY文创包为载体,将活动搬进京东超级体验店,实现了“文化出圈”与商业效益双赢。

当曾经“高冷范”的博物馆成为文旅“顶流”,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重庆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江燕玲看来,要特别注意呵护观众的热情。“文博热”叫得更响、传得更开、留得更久,才能更好为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一是深入挖掘重点文物,讲活讲透其承载的重庆故事,让游客更好地触摸重庆人文脉络,从而赋予旅游业更持久的吸引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二是串联多元业态。集中推介精品游线、旅游演艺、特色节庆、文创产品、文化主题酒店等,促进文博与餐饮、住宿、文创、研学等产业跨界融合,以 “文化 +” 的方式和场景,探索文化消费的前沿风向,促进文旅产业增值增效。三是深化科技赋能,广泛应用5G、AI、VR、AR等前沿技术,打造数字化虚拟展厅、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科技与文旅的深度碰撞,打破传统体验边界,为游客带来新奇独特的文旅体验,从而让巴渝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触达大众。

截至2024年年底,重庆全市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经有141家,实现了区县博物馆全覆盖。国家等级博物馆的数量从24家增至39家,占比由18%提升至28%,居西部领先水平。这一座座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家,更是一所所大学校,记录过去,更映照未来。我们期待着,山城出现更多“网红”博物馆、“网红”文物,在持续的打卡潮中,真正做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公共价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