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最是凝聚在舌尖上。美食,正在成为年轻游客跨越千里奔赴另一座城市的理由。以今年的“五一”假期为例,数据显示,重庆异地游客贡献的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近30%,这是线下消费;线上,“荣昌卤鹅”搜索量,环比暴涨了983%。在文旅产业全链条中,“吃喝玩乐”服务的消费规模创下新高,日均消费规模同比增幅超过16%。从麻辣火锅、到荣昌卤鹅,“烟火山城”呈现了一场全域消费的盛宴,“舌尖上的重庆”成为假日消费的核心引擎。作为美食之都,如何让人在寻味山城的过程中,看见一个更有烟火气的“诗和远方”?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舌尖上的重庆”撬动假日消费
重庆的城市名片,都带着独具辨识度的内涵。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就是这座城市的人适应地形的智慧。而美食,则是人们与气候的对话。这座江岸山城,萦绕着江河蒸腾的水汽和常年吹拂的湿热季风,辣椒有助于排汗,花椒可以祛湿。麻辣鲜香的味道,是这座城市的味觉代表。红油翻滚的火锅中,四季食材散发诱人的香气,即便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也能驱散潮气。早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重庆小面唤醒晨光。面条劲道、汤汁浓郁,辣椒煎油、花椒磨粉,再淋上各家独有的秘制调料,每一口,都是温暖和满足。
火锅、小面是重庆最著名的美食名片,但重庆的美食远不止于此。这座蕴含移民文化的城市,美食版图多元、丰富。数十个区县,可谓:区区有硬菜、县县有风味,共同端出了“渝味360碗”的盛宴。无论是穿行于市井烟火的老街,漫步在青石板路的古镇,抑或乡村农舍、田间地头,在重庆,随处都能与美食“撞个满怀”。这些数不胜数的特色美食,成为吸引人气和消费的流量密码。一个小长假,奉节县以“舌尖经济”狂揽了5.93亿。合川的小龙虾火锅万人宴、璧山的“来凤鱼”美食节,直接让“吃货们”用筷子投出了7.7%的“增长业绩”。“让游客和市民乐购重庆优品、乐赏重庆美景、乐品重庆美食、乐享重庆展演,切实把旅游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市商务委消费促进处副处长张颖峰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孕畜一方食材、一方风味。人们为了美食奔赴一座城,是希望品尝地道的当地菜。如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重庆有着历史悠久的“九大碗”传统宴席文化,一桌盛宴,汇集当季食材、满足各种口味。“渝味360碗”正像是九大碗的升级版,同时,也是重庆美食与农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那些藏于高山河谷的生鲜食材,借着珍馐好菜走出深巷、打响品牌,迎来一次品质进化,打造城市新的品牌IP。
相互赋能!
食材与美食的双向奔赴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重庆的渝味360碗,装满了山水之间的四季风味。山城多山,全市境内皆能见山,适合山地生长的食材十分丰富。重庆多水,5千多条小河流,加上星罗棋布的湖泊水库,水产生鲜种类丰富。重庆人敬天惜物,将山水馈赠的滋味,将挖掘食材的本领发挥到极致,烹煮成了一道道特色美食。莼菜是其中一种,这种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只能长在海拔1200米到1600米之间,全球七成的莼菜产自石柱,石柱莼菜鱼是渝味360碗之一。
山中风物、多样地形、复杂生态,为重庆人发掘食材,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荣昌,当地的白鹅是国家级的优良品种。生长快、肉质紧实,远近闻名。而卤鹅的制作方法,糅合了数百年的文化,集粤菜和川菜之长,足以勾起每一个老饕的“馋虫”。在非遗技艺的基础上,标准化的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是荣昌卤鹅进化的引路标,指向更加多样的口味和产品。这个五一,荣昌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大家除了吃鹅,走的时候还会带走美食礼包。
留住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丰富的物产孕育出多彩的食物,美食与农食品产业相互赋能,成为城市“一城千面”的记忆。才下舌尖,却上心头。
重庆为美食“渝味360碗”专门制定了《品牌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包括:美食文化提升、消费提质扩容、品牌营销提升、产业赋能增效等四大行动。到2026年,“渝味360碗”在重庆市内将培育认定 美食体验店360家,示范店41家、旗舰店15家,街区10个,在市外,将有体验店123家。风景让人了解一座城市的风貌,美食让人读懂这座城市的灵魂。“渝味360碗” 是重庆舌尖上的“代表作”,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以美食为载体,重庆真正要做的,是打造消费新空间、推出服务新业态,释放“美食+”的融合效应,一业兴、百业旺。
场景创新!
点燃“美食+”的热潮
滚烫的铁水被击打向天空,金花绽放,如漫天的流星散落,也如绚烂璀璨的花火,每逢节庆,打铁花表演就成了夜空中最耀眼的风景。与之异曲同工的,还有火壶。表演者手中拎着熊熊燃烧的火壶,随着舞动的节拍,跳跃的火焰化作灼热的光影。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国式浪漫,点燃了“美食+国风”的热潮。
“时尚和国风相融合,特别好,美食也是吃得数都数不过来,感觉这里就是美食的天堂。”一位游客说。另一位游客也表示,整体感觉就是好吃、好喝、好玩又好逛。
这是位于江北区的“渝味360碗”国潮美食街区。美食+国风、美食+非遗、美食+展演等新玩法,让游客乐此不疲。短短一条街,就汇聚了上百种重庆美食。逛吃逛吃的旅游体验,在这里轻松实现。
夜色中的美食,也是夜经济的主要载体。每到华灯初上,大足区龙水城市岛屿集市,就开启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刚出锅的小龙虾红彤彤、油亮亮,鲜香四溢,只要“9块9”一斤,福利价格让人食指大动。旁边的露天音乐会,成了最好的佐餐调味品。集市负责人包维川告诉记者,他们就是要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充满欢乐与美食的好去处。
美食连接着地方文化,也是连接世界的通用语言。重庆正在打造 “世界美食之都”,“吃喝玩乐”服务链条的有机融合,更具沉浸感的生活体验……等等,都是有益的创新。在浓郁的烟火气中,让更多人爱上这座城市的烟火生活。
深化“美食+”,让我们看到了以此撬动的消费市场的活力,而要继续深挖潜力,又该如何发力呢?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张驰看来,重庆进一步以美食为核心打造消费市场新引擎,需从文化挖掘、产业升级、场景创新等多维度发力。深化“渝味360碗”美食矩阵,打造文化IP,打造“舌尖上的旅行”体验;创新非遗美食的现代表达,推动重庆非遗美食的标准化生产,研发低辣度、养生版等 适应全国市场的产品;构建全域消费盛宴,推动产业升级,建立从原材料种植到加工、销售的标准化产业链;开拓“美食+”融合赛道,激活消费潜力,设计“麻辣江湖”“碳水天堂”等主题打卡路线,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推进政策与科技赋能,优化消费环境,动态调整餐饮供给。重庆美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场景+产业”的深度融合,这样既能巩固“味觉矩阵”的吸引力,又能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升级。
在五一大数据中,“美食攻略”“地域特色美食”等关键词,成为热搜词。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重塑文旅消费格局,他们用消费行为把旅行定义为:用镜头记录风景、以美食丈量城市。这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年轻化表达。如何做好这样的“诗和远方”,是每一座城市都需要思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