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同样取得丰硕成果,14项主要指标提前完成。聚焦惠民有感,我市积极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场地体系,累计建成体育公园107座、健身步道12395条、乡镇健身广场441个、市民健身房23个、社区健身中心536个、社会足球场1147块。
市体育局局长袁光灿说:“力保群众在15分钟路程之内,能够找到公共场所健身和设施。现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的比重,稳定在47.6%以上。”
市体育局副局长石强桢说:“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3.21平方米。这一数据,西部领先,位居全国前列。”
竞技体育方面,我市共建起29个全运会备战项目,重点项目艺术体操首次获得奥运金牌,2025年亚冬会越野滑雪项目获得2枚金牌,实现我市在国际冬季运动会历史“零突破”。亮眼成绩单背后,体育后备人才规模已突破2.7万人,累计输送国家队运动员277人次。
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周勇说:“建设‘智慧训练中心’整合资源,引入专业团队,构建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智能化训练支撑平台。”
除了赛场上的精彩,体育产业同样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7.95%、增加值年均增速7.7%。
市体育局副局长杜学勇说:“把‘渝超联赛’打造成为一个长期性的、可持续性的一个优秀的体育赛事IP。”
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杨贵山说:“展望‘十五五’,市体育局将把重庆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方芳 卿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