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清晨,海拔1500余米的重庆市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凤凰组还沉浸在丝丝寒意中,年过八旬的唐永发便早早起床,爬行着拿起钢锯、篾刀,在小院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破竹、划篾,动作娴熟而精准,青翠的竹子在他手下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六十载的“竹”梦故事。
眼前这位身高仅80厘米的“小矮人”,是远近闻名的残疾篾匠。60多年来,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将一根根竹子编织成生活的希望,在困境中书写出令人动容的篇章,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与敬佩。
年幼致残,踏上竹编学艺之路
“到现在,我做篾匠已经有60多年了!”谈及自己的篾匠生涯,唐永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然而,这份自信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艰辛的过往。
11岁那年,在那个家庭贫困、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唐永发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因无钱医治,导致双脚残疾,再也无法站立行走,身高永远定格在80厘米。
更为不幸的是,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唐永发的父母因病先后去世,让年幼的他陷入了孤苦无援的境地。就在他茫然无助之时,堂外婆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当时,堂外婆自己有4个孩子,家庭也非常困难,但她视我为己出,给予了我很多温暖与关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唐永发眼含热泪。
这份恩情,唐永发始终铭记于心,成为他在困境中顽强生活的动力,铸就了他如竹子般坚韧不屈、力求上进的意志。
凤凰组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来编织各种生活用品,让唐永发萌生了学习竹编手艺、自食其力的想法。
16岁那年,唐永发右手用一个小木墩支撑着爬行,踏上了四处拜师学艺的道路。学习竹编的过程异常艰辛,他曾受到过别人的冷落,双手经常被篾刀割伤、被竹片划破,但他从未放弃。经过不懈努力,在掌握到竹编的基础技术后,他回到自己家中,走上了编织竹制品的谋生之路。
坚韧不屈,精心编织生活之光
要编织出优质耐用的竹制品,选材是关键。唐永发对竹子的挑选极为严格,他总是拿着篾刀,小心翼翼地爬行上山,在茂密的竹林中精挑细选韧性好的野生山竹。砍伐好竹子后,他要一根根艰难地拖回家中,每一次往返,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准备好竹材后,唐永发便开始了细致繁琐的编织工作。从早到晚,他坐在屋角,沉浸在破竹、削篾、编织、锁口等一道道工序中。挑、插、穿、绕、压、弹……这些技法在他手中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他的精心编织和打磨下,摇身一变成为簸箕、背篓、竹筛、竹篮、竹席、刷把等精美耐用的生活用具。
那时,唐永发编织的竹制品凭借着价廉物美的优势,深受农村群众喜爱。村里村外的人纷纷到他家挑选购买,还有不少村民邀请他到家中制作。凭借着精湛的竹编手艺,他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在32岁时组建了家庭。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儿子出生后,家庭的担子更重了。除了编织竹制品,唐永发还拖着残疾的身体,坚持到地里种植玉米、洋芋,到田里种植水稻。
就在儿子8个月大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特殊的原因,唐永发的妻子回到了湖北老家。看着嗷嗷待乳的儿子,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唐永发心如刀割、泪如泉涌。
在左邻右舍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唐永发既当父亲又当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儿子拉扯长大,帮助儿子成家立业。
近几年来,在党的帮扶政策支持下,唐永发家修建起了新房。儿子儿媳将新房装修后,开起了农家乐,一家人的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机,欢欢喜喜地吃上了“旅游饭”。
即便生活条件改善了,唐永发也没有闲着。在编织竹制品的间隙,他依然坚持到地里种植蔬菜,在圈起来的林地里养殖土鸡,到田里种植莼菜,为前来农家乐的游客准备地道的食材。
乐此不疲,坚守传承技艺之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不锈钢等制品逐渐兴起,替代了传统竹制品。再之,竹编手艺艰辛耗时,收入微薄,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竹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面对这一现状,唐永发忧心忡忡:“这个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我不希望它失传,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
尽管年事已高,家庭收入也不错,但唐永发对竹编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依然充满热情,每天乐此不疲,坚持制作竹制品。
在他家的后院里,记者看到,这位精神抖擞的老篾匠手握篾刀,目光专注而锐利。一刀下去,竹子瞬间裂开一道口子。他顺势再劈,随着“啪 啪 啪”的声声脆响,一根竹子被他精准地一分为二。
他的双手灵活有力,动作流畅自如,各式各样的竹丝、竹片在他指尖翻飞。短短时间,一个精致的竹篮的雏形便呈现在眼前。
“手被刀子割伤,被竹片划破是家常便饭。竹编工作辛不辛苦,看看这双手……”唐永发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双手,上面满是伤疤,层层老茧又厚又硬。
“他这一辈子吃了不少苦,但一直坚强乐观,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谈到唐永发,张德学等当地群众赞不绝口。
一份手艺,一份坚守。60多年来,唐永发无法用双脚去丈量人生的长度,却用双手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他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永不言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