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川钱塘镇空顶村,来自山东菏泽的“稻客”龚亮正熟练地操作收割机,为文大姐家收割水稻,不到几个来回,约一亩地的水稻就收割完毕,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夕阳西下,到了收工时分。龚亮将收割机稳稳驶至卡车旁,独自麻利地完成搭板桥、上下机等一系列繁琐操作。记者跟随他驾车返回钱塘场镇,途中,他打开话匣子,聊起今年的收割行程。
十几分钟后,龚亮驾车抵达钱塘镇广场旁的临时“栖息地”。这里早已停满了装载着收割机的卡车,早一步收工的同伴——来自江苏徐州的张宝纯和大运正围坐在路边,用一锅香喷喷的酸菜鱼犒劳一天的辛劳。
大运说,他已经连续12年来合川跨区域收割,和当地不少农户都成了熟面孔,有的甚至成了朋友。
闲谈间记者得知,跨区域收割的“稻客”中,九成以上是夫妻搭档,像龚亮、张宝纯、大运这样千里走单骑的并不多。
他们中,有人因孩子上学与妻子分离,有人因父母需要照顾而独自奔波。聊起家人,不善言辞的龚亮眼里瞬间有了光彩。
收工后的驾驶室,是“稻客”们流动的家。放平座椅就是床。饭后,有些疲惫的龚亮回到车上,用手机与和家人开启起视频聊天,这是他一天中最放松、最幸福的时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稻客”们追着季节赶路,把一地的金黄交给农户,又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对丰收的期盼,驶向下一个战场,追赶下一片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