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良庄”:战火硝烟中的精神堡垒

在渝中区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一栋二层典型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小楼静静矗立——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抗战时期的居所“良庄”。当战火撕裂山河,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处栖身之所,更在硝烟中淬炼为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沈钧儒先生怀揣救国之志,辗转抵达战时陪都重庆,于1939年入住马鞍山18号,并将居所命名为“良庄”。沈钧儒以其崇高的社会威望与坚定的爱国立场,使“良庄”迅速成为陪都民主力量汇聚的“磁极”。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常在此留下足迹,共商团结抗战大计。

沈钧儒旧居讲解员熊江梅介绍,在中共的帮助下,沈钧儒与邹韬奋、陶行知、史良、沙千里等人组成了17人座谈会组织,就这样“救国会”在重庆完成了重建任务。此外,沈钧儒的住所“良庄”也成为了“救国会”的一个主要场所。在抗战时期,“救国会”始终与中共保持一条心,是中共的亲密战友。

在国民党当局日益严苛的政治氛围下,“良庄”始终燃烧着不熄的民主与进步之火,沈钧儒先生经常与爱国文化人士在此彻夜长谈,精心策划文化界抗日活动,以纸笔为戈矛,鼓舞全民族抗战意志。因其与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近在咫尺,往来便捷,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中间力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节点。如今,这座见证抗战风云的历史建筑,依然诉说着那段同仇敌忾的岁月,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伏毅 汤海林 特约记者 雷强 向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