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团深入我市各地,探寻重庆践行“两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从车间里的低碳生产线到园区内的循环经济链条,重庆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支撑,在产业转型中绘就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位于渝北区的三峰御临环保发电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超3000吨,项目投运后,我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置率实现100%全覆盖。依托全球领先技术,生活垃圾在这里完成“七十二变”——从浇花灌溉的中水、点亮万家的电力、温暖厂房的热能,到砌筑楼宇的砖块、铺设道路的建材,这座现代化工厂重新定义了“垃圾”的价值。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蒋彤说:“没想到垃圾场的顶部竟然是一个可以看到重庆美景的一个咖啡馆,完全没有异味的情况下,还能闻到咖啡香。”
《中国日报》科技主编苑庆攀说:“垃圾发电这一系列的东西,很让人大开眼界的,刷新了你很多固有印象。”
在位于忠县的重庆海螺水泥公司,垃圾同样在绿色循环低碳的链条中得到极致利用。走进生产区,不见烟尘滚滚,也闻不到垃圾异味,甚至有群鹭鸟在厂区栖息,勾勒出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共生的美好画卷。在这里,生活垃圾经气化分解和精细筛选,可回收部分化身水泥原料,厨余垃圾则转化为有机基肥。既守护了生态底色,又激活了产业价值,赢得调研专家和记者的一致点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任关潇告诉记者,在随着调研组随行的过程当中,感受到重庆市在支持国家的减污降碳的重大战略当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田金文说:“我觉得海螺水泥只是重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我看了很多重庆的制造业,它们都已经是走向绿色低碳绿色发展的道路,我觉得特别好。”
同样的工业转型“绿色蝶变”也在长寿区的川维化工上演着。这里有着西南最大的燃料电池车用氢供应中心,自主研发的氢气纯化装置,能将甲烷生产醋酸时所产生的粗氢,提纯至燃料电池适用标准,将废气变“氢气”,为成渝氢走廊铺就“氢气高速路”。
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公司甲醇运行部副经理董礼介绍,每天有6.4吨氢气的产量,可以满足260辆重卡的使用。
《光明日报》记者李宏说:“企业通过不断地升级改造、技术应用,现在生产已经非常生态环保了,走进来之后给我们很大的收获和启发。”
截至8月15日20时,中央主要媒体共推出630篇报道,全网传播量超过1.07亿人次。市属媒体围绕央媒的采访活动,推出行进式新闻报道和融媒产品300余篇,全网传播量超4300万。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