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指出,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特别策划《改革微样本》,本期关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很多重庆人知道袁家岗这个地方,但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历史原因,在重庆,有两个袁家岗社区,一个在渝中区大坪街道,一个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两个“袁家岗”,如何化解毗邻地区的基层治理难题?走进今天的《改革微样本》。
“户口区域和管辖区域,属于渝中区大坪街道。但是地,属于九龙坡这边。”渝中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居民张光明说。
在渝中区与九龙坡区的交界,张光明大爷家附近,有两个袁家岗社区。两个社区不仅名字相同,管辖地界还有交叉。社区日常管理,因此遇到不少难处。张光明大爷家,步行到九龙坡区的袁家岗社区只要500米,但因为行政管辖的问题,要办事,只能去1.4公里外的渝中区袁家岗社区。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党委书记何军告诉记者:“比如百岁老人长寿补贴,要在户籍地去办理,袁家岗57号,他们到那边去办就很不方便。如果材料不齐,跑一次、跑二次、跑三次,肯定心里鬼冒火。”
当前,重庆正加快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这个圈,总不能在两个袁家岗之间缺个口吧?去年11月,两个袁家岗社区所属街道,开始探索建立“毗邻党建”联建机制。以前,许多社区管理事项,很难跨过行政区划,党建引领后,两边的党组织,便能将这些事项,统筹起来解决。跨区通办这一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就被列入两个袁家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首批事项。
渝中区大坪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赵东介绍,居民这种跨区跑偏、跑错的情况,形成了他们跨区通办的事项。现在,他们一共梳理了有18项。
这18项,涉及老年人长寿补贴、低保申请等高频事项。今年1月,两个袁家岗社区同步开设“通办窗口”:居民送来的材料,窗口来者不拒,涉及跨区业务的,由接件的袁家岗社区负责移交给另一个袁家岗社区。
渝中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党委书记胡伟说:“让我们的工作人员多跑路,让我们的居民群众少跑路。”
“比如说打指纹、缴医保,有点啥子事情,这是实际上的好处,确实解决了。”渝中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居民吴光秀告诉记者。
居民办事儿,可以由社区工作人员代为跑腿。但要高效解决基层治理的更多难题,还得联通背后的数据资源。打个比方,如果跨越两地的某根水管破裂了,以前,得让两个袁家岗的工作人员一起来排查问题,这就得花些时间。如果破损源头在这个袁家岗,但影响范围又在那个袁家岗,那这事儿就麻烦了。
渝中区大坪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赵东表示:“以前的话就属于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一种现象。”
有了联建机制后,两个袁家岗社区互派兼职网格员,并通过基层智治平台共享事件信息。一旦发现情况,通过平台的“一键推送”,两边社区同时收到任务,处理过程全程记录,系统任务分配到岗、到人,没借口推脱。不久前,双方就共同处理了一起污水管网堵塞问题。
渝中区大坪街道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三级主办陈晓亮介绍,通过一键风险推送功能,向谢家湾街道指挥中心发起了跨区协同处置,在24小时之内就协同谢家湾街道明确了堵源,三天之内就对污水管网堵塞的问题进行了处置。
除了解决问题,两个袁家岗社区也在思考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今年春节后,谢家湾街道袁家岗社区的篮球场和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开始对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而大坪街道的医疗资源,也通过医疗站的形式,方便谢家湾街道的老百姓就医。
渝中区大坪街道袁家岗社区居民易遵碧说:“开药,老年人不方便的,他们那儿也可以住,都是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两个袁家岗社区的“毗邻党建”联建机制有一个贴切的名字,叫 “袁来一家”。当党建引领打破行政壁垒,曾经的“两不管”地带,成了探索治理新路子的试验田。从两个袁家岗,到“袁来一家”,我们看到,行政边界也从隔心墙变成了“连心桥”。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刘恋 张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