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人机共跑”将见证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度”

  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将于4月19日7时30分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目前,约20支机器人参赛队伍正在做最后准备,力争以最佳状态亮相,展现人形机器人发展成果。

  这场原定于4月13日举办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受到上周末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影响,延期至19日举办。各支参赛队伍充分利用近一周时间,结合此前的路面实测情况,进一步完善机器人的性能,努力跑出“加速度”。

4月9日,人形机器人在北京亦庄进行奔跑测试。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本次比赛将以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性点位。

  17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的测试场地看到,多支机器人参赛队伍正在进行调试工作。“旋风小子队”领队崔文昊说:“之前我们给机器人做过一次21公里测试,大概在15公里处,机器人脚踝电机和连杆之间的螺丝断了,所以我们对这个结构件进行了加强,增加了三个定位销,后续21公里测试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

  崔文昊表示,此前业界很少像半马这样长距离、长时间地测试机器人的极限性能,为了让机器人在赛场上跑得更快,各支队伍都要提高机器人的结构稳定性和散热能力,相信这场“人机共跑”过后,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图为4月17日拍摄的“行者二号队”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本次比赛,“行者二号队”的双足机器人也将在半马的赛场上展示肌腱仿生驱动技术。该队总负责人李清都介绍,“行者二号”具备轻量化、长续航、高效能等特点,骨架基于铝合金制造,腿部纤细,身高1.68米,整机重量约30公斤,最快能达到每小时8公里的移动速度。

  谈及参赛目标,李清都说:“希望能够成功完赛,登上领奖台!”然而,比赛成绩并不能体现本次赛事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李清都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人们通过比赛能够了解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趋势,从而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技术开发迭代,有利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图为2月24日在北京亦庄拍摄的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根据竞赛规则,参赛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赛事组委会最终依据参赛队伍名次,评定冠军、亚军、季军,以及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靓说,“人形机器人踏上赛道的一小步,可能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大步,所以我们鼓励各支队伍尽可能地完赛。”

  “很多队伍都在备赛过程中对机器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研发,比如结构优化、不关机换电等。”梁靓说,“此次人形机器人半马是验证平台、测试平台、展示平台,更是机器人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这次‘人机共跑’有挑战,也一定会有收获。”

(  作者:李春宇、张骁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