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看天下)20200101 > 正文

“她题材”霸屏,但离好的女性故事还差很远

这段时间的荧屏上,“她题材”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呈现一股燎原之势,引发了较高的关注度。“她题材”传达的态度挺一致:无论处在什么年龄,女性都要保持一份坚韧、飒爽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从综艺和剧集本身的现实意义,延伸到社交平台上对女性独立及性别意识的讨论,其实扣中的都是当代中国女性焦虑这一命题。

这几年国产剧呈现出来的女性角色,满是刻板单一的脸谱化想象——20多岁的女性角色充满了傻白甜的人设;30岁以上的女性角色,要么是高高在上的女强人,要么是狗血浮夸的伪独立女性,最后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草草收尾。

相比之下,近期霸屏的“她题材”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体现出久违的“真”。《乘风破浪的姐姐》里30岁以上的姐姐们,业务能力扎实,多了些率真,少了些做作。《二十不惑》以四名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女性视角展开,讲述了青春烦恼和成长困惑;《三十而已》讲述了三位女性在三十岁这一重要年龄节点时遭遇到多重压力。两部作品为同一公司出品,又在同一时段播出,某种意义上是女性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回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但总有人正年轻。观众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人间真实”,从而产生共鸣。

电视剧作为一种注意力产品,用戏剧冲突完成剧情逻辑的衔接以吸引观众,这无可厚非。不过,不少国产剧往往出现刻意营造“爽感”而用力过猛的现象。《三十而已》中,童瑶饰演的顾佳因为儿子被区别对待关小黑屋而与另两位妈妈大打出手的情节,让观众获得了“为母则刚”的代入感,但现实中发生的概率并不大。

更需要正视的一点是,在“她题材”的创作过程中,展现焦虑和贩卖焦虑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隔,拿捏分寸最考验创作团队的功底。简单在剧情中给出解决方案,是一种创作的想当然,倒不如留白更为妥帖。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多元的时代,真正好的女性故事,不是给出什么标准答案,而是应当直视困境、正视不足,在共鸣和反思中实现女性精神对现实的观照。徐颢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