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六区一高地 擘画新重庆 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对这座城市而言,“新春第一会”具有风向标意义。今年会上,新的关键词“六区一高地”备受关注。“六个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区;“一高地”指的是:新时代 市域党建新高地。这也是一张迭代升级的蓝图,干字当头、立马行动。相关新闻发布会,今天起陆续开场,分主题呈现规划蓝图。《重庆第1眼》同步推出专栏,带您细看这座城市“如何擘画一个新未来”。首期聚焦: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打造。

蛇年央视春晚上,780辆“重庆造”赛力斯汽车,表演了一场创意灯光秀。整车智能与AI融合,自动变幻出上百种图案,显示出满满的科技感。

“重庆造”汽车的特别出演,还不止于此。在流光溢彩的夜色中,一辆长安新能源汽车,带领观众一起穿越重庆的魔幻8D空间,两江四岸的高楼,与立交桥上飞驰的数智化汽车,交相辉映,一幅“美丽重庆”画卷徐徐展开。汽车产业数智化转型,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万辆,较上年增长了九成以上;其中,20万元以上的主流车型,占比已接近半壁江山。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而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重庆正在驰骋向前。2024年,重庆GDP增速5.7%,走在全国前列、实现西部进位,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GDP迈上“3万亿”的城市。2025年是纵深推进新重庆建设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又将如何干?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江在发布会上表示:第一、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行动,在加快“三中心一走廊”建设上实现突破;第二、实施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行动,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动力源上实现突破;第三、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实现突破。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何为先行?简单来说,就是: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争先”。重庆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目标与之契合: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底层逻辑是,基于重庆自身的特色,跑出发展的速度。以GDP增速为例,去年重庆GDP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线”。今年,重庆将GDP的增长目标定在6%左右,这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这里坐落于平行岭谷,山高谷深,衬托出层峦叠嶂。远山之外,是广袤西部的天高地阔。这里奔涌着大江大河,波光粼粼,倒映着万家灯火。顺流而下,是长江经济带的繁荣绵长。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连接东西、沟通南北,多重国家战略在这里叠加。“六区一高地”的逻辑,基于重庆自身发展的需要。

重庆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体系构架,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在此构架之下,需要的是实在的支撑和加速的引擎。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也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这一思路,与重庆开年就办的重大项目开工暨投产活动,互为呼应。新开工的黔江至吉首高铁、新投用的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挂牌建设的嘉陵江、明月湖实验室,加快推进的生命科技城、东站TOD……等等,在重庆2025年项目清单上,一个个实打实的重大项目和未来地标,酝酿着蓬勃的后劲儿。

在这其中,工业无疑是这座工业重镇的硬核支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提升整体发展能级,被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莉表示,一是久久为功,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整体发展能级;二是不断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开展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行动。

先行区的使命,是“先行探路”,是“引领示范”,还须“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其中一大“使命担当”。通过5年的努力,其引领西部、服务全国的显示度和贡献度,明显增强。川渝两省市的GDP总量,从2019年的6.9万亿,增长到2024年的9.7万亿,连续跨越了3个万亿级关口,在全国的占比,由7.09%提高到了7.18%。2025年如何突破?“三中心一走廊”,将成为新的突破口。我们从其中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管中窥豹。

老茶馆里,有人品茗;商业街区,时尚新潮;城市像大舞台,也像后花园,赛事演出不断,市井烟火蒸腾。双城生活各有千秋,又如此相似。借助“240小时免签”新政策,畅游两地,更为便利,宛如打开了一幅“双城一脉”的连环画卷。这样的“同城化”利好,集中释放,规模效应不断显现。在微信、支付宝发布的2024节日消费数据中,重庆、成都的两大都市圈均跻身前列。其中,两地合作共建的第一个文旅“组合”:“宽宏大量”,频频登上美团的节日消费热榜。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东启长江、西托青藏、北承陕甘、南接云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周边,正在构成更为丰富、多元的城市群生态,更多的文旅IP,大有可能将联袂出圈儿。2025年,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三中心一走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还将迭代升级。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朱茂在发布会上表示,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样板,加快勾勒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形”,系统集成搭建“四梁八柱”,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

创新,最能塑造新的优势,激发新的增量。2024年,重庆研发投入强度2.6%,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达到69820家,增长了19.3%;高新技术企业8837家,增长15.98%;研发人员25万人,增长了4.1%。科创浪潮涌动,研发成果加速“涌”向生产端,新质生产力也在不断生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源,随之而来、随之而兴。

在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研发的一款“水泥测温仪”在产业一线投用。在生产中,水泥在窑筒中回转,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随时检测,避免过热。这款测温仪,可以自动监测、自动预警,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在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一批涉及光纤多维智能感知、矿山安全全域监测、智能家居建设的技术,陆续投用,今年,还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智慧医疗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

创新,是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动力源”。重庆“双倍增”行动,带动新入库的科技型企业,超过1.1万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西部第1、全国第7。2025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还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实现突破。

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伟表示,将聚焦无人机、机器人、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新领域新方向,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超过2.7%,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

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局副局长陈智也提到,将继续完善科技信贷服务,加快打造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专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评估授信模型,促进供需的有效对接。

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更要兼顾经济增长的“质”与“量”,让人看到一座城市的争先之姿,看到时代对西部发展的更多期盼。“六区一高地”将带来哪些惊喜?我们一起静待分晓。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张月藐 邓静 尹力 丁琳 李艺 李嘉博 报道)

(  责任编辑:周思睿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