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深化央地合作再添标志性成果。1月9日,重庆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签约为新起点,在国资国企改革、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枢纽港产业园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其在地方的布局和合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持续强化央企的对接服务,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推动了一批央地合作重点项目加快落地。
2024年7月,市政府与国家铁路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将在服务国家战略落地、产业创新、场景应用等领域深化合作。经过4个月的筹备,11月7日,由国家铁路局装备技术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永川区三方共建的国家铁路创新研究院在永川区揭牌投用,并与10家业内知名企业签约。研究院设有5G-R移动通信实验室、轨道交通认证中心等,力争5年内建成铁路行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孵化企业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
2024年,是重庆央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以3月份为例:3月14日,重庆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医药工业、医药研发、大健康及创新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3月19日,重庆与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资组建中国物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月21日,重庆与国产大飞机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大飞机产业培育、材料研究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3月22日,中国中车集团两家子公司在渝揭牌成立,旨在打造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与服务平台,以及智能化、数字化检修基地。不到十天时间,4家央企巨头接连布局。一连串大动作,可以说高潮迭起。这样的故事,是生动缩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2024年11月,重庆累计与44户央企达成战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央渝同行发展对接活动,已成为重庆对接央企、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
2024年,重庆先后在南岸、渝中、长寿、涪陵举行四场央渝同行活动,累计签约项目100余个,签约金额超1800亿元。其中,11月8日的涪陵专场,24个新的央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新能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协议金额超460亿元。
央企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实体,规模大、产业链长、实力强,长期以来都是各地争取合作的重要对象。为什么那么多央企看好重庆、选择重庆?最关键的是机遇。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超大的城市规模,产业、科创、人才、资源等方面基础扎实,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推动央地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重庆建立了中央企业对接服务工作机制,由19个市级部门根据职能职责担任相应中央企业服务专员。央企入渝,于大势中谋划,在关键处落子。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引进有实力的央企参与国有资产盘活,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5月17日,中信集团与重庆国资国企在渝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其中,重点项目11个,签约金额超400亿元。活动现场,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助力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特资联盟,以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助力重庆国企盘活资产、稳进增效。在这之前,4月底的央地金融助力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信集团已与重庆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除了助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在观察人士看来,央企入渝,对于重庆的助力,还体现至少三个方面。首先,高“含金量”的签约,助力招商引资。以2024年5月份的西洽会为例,央地合作就是重头戏,签约合作项目15个、合同金额达349亿元。其次,向“新”而行,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重庆正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也是央企入渝的重要落脚点。重庆与中国商飞在大飞机产业培育上的合作,与航天科技集团在低空飞行领域的携手,是很好的范例。央企入渝更直接的利好,是提供更多优质岗位,优化人才生态。几方面叠加,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025年,如何携手打造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共赢性成果?在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刘晗教授看来,展望2025年,央地合作将展开新篇章。抢抓国家政策红利持续叠加释放等机遇,继续利用好央渝同行这个平台,争取更多合作项目签约,发挥央企力量,加快促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借助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有利契机,瞄准“416”科技创新布局的主攻方向,积极对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重点专项项目的企业,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以内生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探索和完善“双专员”等制度,为央地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发展,营造央渝携手奋进的良好氛围。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央地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相信,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