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1月1日,迎着新年的曙光,一列满载机械零件、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车站缓缓启动,这是中欧班列(成渝)的新年首班,也是中欧班列(成渝)开行五周年的新起点。同样在1月1日,一列自意大利皮亚琴察发出,满载精密仪器、红酒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也顺利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
这“一去一回”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为川渝打通物流大通道,构建开放新格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今日聚焦,川渝携手“闯世界”。
由川渝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从电子产品到汽车整车,从农产品到智能家电,每一件货物都承载着川渝企业走向世界的梦想。自2021年首发以来,年度开行量超5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中欧班列(成渝)更是以破竹之势,年度开行量预计超过5700列,继续领跑全国。
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宁巍介绍说,中欧班列成渝品牌成立以来,成都一直和重庆加强合作,也共同使用重庆在杜伊斯堡的海外仓服务,为成渝的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物流品牌。
怎样的深入合作?中欧班列(成渝)开行以来,实现了价格、规模、政策“三协同”,以及品牌运营、协商机制、宣传口径、对上争取、境外资源“五统一”。
举个例,重庆和成都在欧洲境外段供应商共同选品中,就共同使用重庆在德国汉堡和成都在布达佩斯的海外仓服务,共享共用,双方物流成本降低了30%。而就在上个月,12月5日,第二届中欧班列(成渝)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重庆举行,发布并签署了多项重磅合作协议,特别是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快速班列的开通,更是让川渝开放门户功能不断增强。
这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推动了多元化国际路线的发展,更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有效衔接。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口岸通达世界。我们再一起去新加坡,看看在新加坡市场,备受当地人喜爱的“重庆造”。
随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重庆特色农产品进入新加坡市场。在药房里,藿香正气液备受新加坡人青睐;在超市,可以买到云阳大山里的优质菊花;在新加坡地标建筑滨海艺术中心,可以品尝到来自南川的红茶。当地企业介绍,他们与重庆企业签订每年2万斤茶叶的订购合同,让来自金佛山的中国古树红茶,从新加坡走向更广阔的东盟大市场。
新加坡福善德公司总经理刘觉文告诉记者,公司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不同种族的顾客,都说重庆的茶跟别的茶不一样,它里面有一种不能够描述的甜味,这甜味有点类似于幸福的感觉。
希望这样的甜味从嘴里吃进心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取得了新的标志性成果。
去年11月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武陵山(秀山)柑橘出口交易中心投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首次通过陆海新通道出口海外;就在去年底,重庆的团结村中心站、鱼嘴铁路货运站和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纳入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实现了与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的协调贯通……
这条川渝参与共建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已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货品越来越多,辐射越来越广。枢纽、通道、产业的相互赋能,不断提升开放能级。在产业协同发展上,川渝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也已现雏形。
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一辆辆兼具“科技范”与“高颜值”的新能源汽车让人眼前一亮,这项脑电波驾驶技术,是将车上的头枕与脑电控制技术相结合,以提升车辆的智能化程度和驾乘体验。
据了解,目前,长安汽车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四川,每年有超过200亿元的“合作订单”达成。而放眼川渝,两地已集聚60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近300家汽车相关软件企业,形成韧性十足的产业链。从应用场景来看,创新打造的“三条走廊”——“成渝氢走廊”“成渝电走廊”“成渝智行走廊”,更是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在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企业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已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川渝两地“深度拥抱”:创新端,建立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动机制;测试端,探索汽车测试结果双向共享互认机制;生产端,构建产业链供需整零协同机制;人才端,联合两地高校建立校企共育机制;流通端,建立“双港联动”协同机制……像这样的合作成果,广泛涵盖产业、贸易、监管、服务等领域,打造出多个“全国首创”和“第一”。
川渝一体化,携手“闯世界”,还有哪些深化拓展和突破?在重庆大学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欧璟华看来,对内,成都和重庆要聚焦超大城市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起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对外,要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凸显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的联结点。川渝两地要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开放发展,以完备稳定的产业系统,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筑成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更好地作为支撑国家战略腹地体系的核心承载区、产业备份基地,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的动力源。展望未来,成渝地区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更加关键作用。
五年来,川渝双向奔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持续推动“双城记”走深走实,从通道共享、平台共建、到产业融合、制度集成,制度合力形成了发展的澎湃动力。相信站在第二个五年的新起点,川渝“CP”,一起“闯世界”的故事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