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太阳还没下山,我要赶紧把羊子赶回家,晚上还得看书,研究蛋鸡孵化技术呢。”10月24日,重庆江津区石蟆镇天旗村,一个身材精瘦、头发花白的男子一边说着,一边赶着羊群。他就是刘万荣,伴随着一声口哨,10余只毛色黑亮、膘肥体壮的山羊朝山头奔去,整齐归队“回家”。
刘万荣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劳模”,已是村里的养殖大户。然而,几年前,刘万荣一家几乎算是村里最贫困的人。如今,摘掉穷帽的他成了天旗村的“牛人”,频频让人刮目相看。
刘万荣的鱼塘
苦心经营 一跃成村里养殖大户
刘万荣家里共6口人,上有年过80、体弱多病的父亲,下有正在读书的儿女,一家老小全靠刘万荣在外务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生活很是拮据。
了解到刘万荣一家的情况后,石蟆镇于2012年将其纳入贫困户。村两委深入考察分析,为这一家子制定了精准帮扶计划,并多次上门鼓励他们靠双手脱贫致富。
依托扶贫政策,刘万荣家中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疗费得以减少,这让他看到了曙光。2014年,刘万荣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决定利用如今的大好扶贫政策干番事业。
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利用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刘万荣买来生猪、鸡苗、鱼苗等,搞起了畜禽养殖业。
“刘万荣是个勤快人。”村里的人都这么说。为了节约开支,家中12亩的鱼塘,刘万荣和妻子两人不分白天黑夜,花两个月时间,一点一点地挖了出来,村民们都为此竖起大拇指 。
在外务工多年的经历练就了刘万荣敢拼敢闯的性格。了解到养羊市场好,在村里的帮助下,刘万荣又发展起了山羊养殖。
白天既要照料牲畜,又要料理地里的10余亩庄稼,虽然起早贪黑,但都要忙到半夜才能歇息,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
养殖,点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之光。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刘万荣家中有蛋鸡120余只,种鹅120余只,山羊20余头,鱼产量超过5000公斤。他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个人口袋鼓了,刘万荣感觉生活有了奔头。2015年底,这一家子靠着家中产业成功摘掉“穷帽”。
进行蛋类孵化
文化虽少 却培养出3个大学生
“一家人平安健康就是福,相互有个照应才有家的感觉。”刘万荣介绍,自从父亲患上偏瘫坐上轮椅后,就再也没有出过远门。为了给妻子减轻负担,他主动揽下照顾父亲的活儿。
尽管农活繁忙,刘万荣还是每天雷打不动地为父亲梳洗、喂饭、换衣服,从没怨言。
今年年初家中失火,睡在二楼的刘万荣第一时间想到行动不便的父亲。为了节约时间,他情急之下从二楼直接跳下救父亲,所幸的是父亲毫发未损,但自己却右腿骨折。
这一切被孩子们看在眼里。每当放假回家,孩子们都会接替父亲的活儿,照顾爷爷。
刘万荣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太少。他一直坚定“再穷也要培养孩子读书”的想法。为了避免贫困代际传递,刘万荣常常教育孩子要努力做到品学兼优。
如今不负期望,他的子女先后考入高校。孩子们勤奋刻苦,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孩子们也会利用寒暑假做兼职赚钱,补贴家用。
细心照顾父亲
养鸡生蛋 自学技术收入增5倍
日子越过越有甜头,还得益于刘万荣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文化程度不高的他,通过自学得知,卖家禽种苗比直接卖蛋类的利润空间大,于是谋生了购买孵化机自学技术搞孵化、养鸡生蛋的想法。
说服妻子后,刘万荣买来孵化机,晚上熬夜看书、上网查资料,学起了机器孵化技术。
尝试,迎来了“丰收”。直到第一批鸡蛋成功孵化成小鸡,妻子才打消了顾虑。“现在是种苗和蛋一起卖,比起只卖蛋,收入直接增加了5倍。”刘万荣说。通过孵化技术,现在家禽的数量近千只,旺季时,一对鸡苗能卖到20元。
不仅如此,他还自学了家中畜禽疫苗接种、圈舍消毒以及鱼塘管理等技术。
林下养殖模式
“现在时代发展得快啊,再不学习就跟不上节奏了。”刘万荣说。他看新闻得知,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环保问题,为了不让自家的养殖业给村里环境造成影响,他从各种渠道搜集生态环保的养殖方式。例如将羊圈搭建在鱼塘上,就是从书上看到“桑基鱼塘”循环模式获得的灵感。
了解到“林下养殖”模式生态高效,刘万荣又在自家的荔枝林下做起了围栏。每到荔枝成熟季节,“林上结红果,林下鸡鸭跑”的景象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现在,刘万荣还学会了网购,准备将自己的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回望整个脱贫过程,刘万荣很是感慨:“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 但是脱贫最终还得靠自己,一味地等靠要,肯定过不上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自力更生。”看到刘万荣从贫困户发展成养殖大户,不少村民也心动了,纷纷加入其中,致力奔小康。
满满粮仓
(稿件原载于10月25日《江津日报》)
(作者: 陈婷 王豪)
(作者单位: 江津区新闻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