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记者在这里看到,成片的土地和川东民居错落有致,山坡上一片片柑橘树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
俯瞰青龙村。高超 摄
“鸡爪地”变“黄金地”
大盛镇青龙村位于御临河边,是典型的丘陵地貌。过去,这里的土地较为分散,面积偏小,且很多地块高低弯曲不规则,这样的“先天条件”导致青龙村耕作条件极差。2017年前,因为农业效益极差,全村50岁以下青壮年90%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全村70%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青龙村一度变成“空壳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中之重。而摆在我们面前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把这些土地有效利用起来。”带着这样的理念,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开始苦思产业大计。2018年,为了能抓住渝北区在统(景)大(盛)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的发展契机,黄志带领大家开始了整村土地宜机化整治,并在其中找到了一条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青龙村种植的成片果树。高超 摄
经过土地宜机化整治,青龙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了2350亩,曾经的“鸡爪地”“巴掌田”被改造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这样的“黄金地”也弥补了机械无法耕作的弊端,并且吸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为大面积栽种果树提供了契机。
无人果园管理平台。高超 摄
探索智慧农业 果园“有人”变“无人”
土地宜机化整治的第二年,青龙村因地制宜栽植了大雅、沃柑、血橙等优质晚熟品种。为进一步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青龙村还打造了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无人数字化果园管理平台。平台可开展果树长势AI诊断,实施果树肥水管护、病虫防治、中耕除草等管理措施。在市农科院的支持下,青龙村还搭建了5G基站,三十余台无人除草机、无人植保机等设备与基站连接后,可提前规划好线路,实现无人作业。
“以30亩柑橘地喷洒农药为例,以往6个工人要工作一天,但无人机喷药1小时就可以做完。”大盛镇青龙村第一书记陈明放用一组简单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如今,青龙村种植晚熟柑橘四万余株,行间还套种大豆、荞麦、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一千余亩,改变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据统计,通过数字化无人果园建设,可节约用水6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使用量10公斤以上,过程管理费用降低50%以上,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80%以上,一级果品率提高40%以上,果园亩均增收达8000元。
改造后的居民新居。高超 摄
“现在我们的收入高了,还住进了‘别墅’里,生活好安逸嘛!”提到这几年的生活变化,青龙村村民陈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在宜机化整治土地、开展股份合作的基础上,青龙村将土地经营模式由零散耕种改为集体经营,成立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将经果林收益的90%直接分红给农户,剩余的10%归集体;果园行间套种作物收益的100%归村集体,再以户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给农民,既促进了集体和农户增收,也改变了村民“单打独斗”的局面。
如今的大盛镇青龙村,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处处白墙黑瓦、花红柳绿。曾经的“穷村”“空壳村”,一朝蝶变,成为宜居兴业的“重庆市市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