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居楼群紧邻湖广会馆。记者 王欢 摄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白象街本无象,传言为了与南岸区玄坛庙的石狮子相对,形成“青狮白象锁大江”之势,于是这里有了一尊石象雕塑,自此有了白象街,而白象居因紧靠白象街而得名。
游客在窗口摆好姿势与索道合影。记者 王欢 摄
白象居,是探索重庆山城地貌,体验地道“重庆味”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连成排的白象居楼群,犹如一面高墙。记者 王欢 摄
白象居楼群坐落于长江岸边,1992年建成至今,已有30年历史。建筑造型起伏生动,室外空间丰富,像一棵老黄葛树长在山崖边。而且,38米的高度差,25层的高层住宅,却没有设置电梯——这样独特却有创意的建筑,大概也只有在重庆才能见到。
白象居楼栋通过空中廊桥连接。记者 王欢 摄
当年的建筑设计师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依据这里临水靠山的地理特点,通过分层入户和公共交往廊的设计,在1楼、10楼、15楼设计了3个高度的出入口,分别通往长滨路、白象居公共平台、解放东路,避免了居民爬楼的辛苦,也与山城独特的步道交通方式相呼应。
记者对白象居产生兴趣,缘于一次偶然的“偷听”。在一天晚高峰的轨道1号线上,一对拖着行李的年轻男女,兴奋地谈论着在重庆的出游计划,而在他们的打卡目的地中,白象居竟排在第一位。
初到白象居,充满年代感的建筑风格,使它看上去如一位耄耋老者,独居一隅。
游客在楼梯转角拍照。记者 王欢 摄
游客在过道看缆车缓缓划过。记者 王欢 摄
往外打探,长江索道的缆车贴着建筑缓缓而过,连廊中快门声响成一片;向北仰望,繁华的解放碑CBD高楼林立、摩天碍日;向东远眺,就是重庆新地标——重庆来福士广场。
快递小哥正在爬楼送件。记者 王欢 摄
顺着“剪刀梯”往下走,在与看新鲜的游客和看游客的老居民擦身而过中,很快就能到达第二高度(10楼)出入口。在这里,众多穿着时尚、洋溢着明媚笑容的年轻人在寻找着最佳拍照角度。
画师在廊道的墙上作画。记者 王欢 摄
傍晚的斜阳透过廊道窗口,照在粉刷一新的墙壁上,画师正专心致志地提笔作画,为这座老建筑增添新色彩。
游客拍照走后,将道具“鲜花”留在台阶上,老人“借花献佛”,将花送给老伴。记者 王欢 摄
30年的白象居,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在新旧的碰撞中,它正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一条“有机更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