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刘君素:“当教师,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选择!”

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成杰

“最最亲爱的刘老师,感谢您曾经给予我无私的爱,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祝您节日愉快!”

“刘老师,节日快乐!给您分享一件喜事儿——我考上研究生了!我永远都记着您对我说过的话——知识改变命运!”

……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

一大早,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君素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一条条祝福信息纷至沓来。

“都是教过的学生发来的。隔着屏幕,都能想起他们曾经的笑脸。”刘君素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说道,“如果让我再回到21年前再选择一次,教师,仍然是我的不二选择。”

微信图片_20200910090411

扎根

1999年,刘君素从荣昌师范校毕业后,分配到龙集镇任教。此后21年光阴,一直扎根农村小学:16年在六合完小,5年在天宝村小。从教生涯第一堂课的情景,刘君素至今依旧历历在目。

“我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提到了我的家离铁路边不远,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一个孩子站起来问我,‘老师,你坐过火车吗?坐火车的感觉是不是和坐三轮车一样?’”刘君素回忆,“话音刚落,又有一些孩子站起来。有的说从来没有坐过火车。有的好奇火车是怎么转弯的。”

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刘君素感到很扎心。“那几十双眼睛里充满着好奇和希望,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刘君素说,“在孩子们的眼里,我就是他们的路标。我不仅仅要指引着他们去探寻‘火车的秘密’,还要带着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刘君素老家在广顺,从家到学校,需要先乘车到荣隆,然后转乘每天只有两班经过学校的客车。“交通不方便,吃住只能在学校。”刘君素回忆道,“每周日返校时,就会背一背篓的米和菜——那是一个星期的口粮。即使紧赶慢赶,有时候还是会错过班车。”

有一次周末下午返校,刘君素在荣隆错过了最后一班到校的班车,剩下的7、8公里路程,只能选择步行。“背篓重,力气小,只能走一段,歇一口气。哪知道越休息,越感到累。”刘君素苦笑着回忆,“结果到天黑了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只有把背篓先暂时放到路边的老乡家,然后一路放着小跑往学校赶。天黑了,夜静了,脚痛了,心怕了,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可第二天一早,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那份委屈便又一扫而空。“教书这么多年,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孩子的眼神。那求知的眼神,便是我坚守农村学校的动力。”

21年来,龙集镇六合村附近20多位经刘君素教过的孩子,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其中2人考上了研究生。

微信图片_20200910090358

全科

2020年9月,六合完小撤并为村小,刘君素服从荣隆学区安排,调往龙集镇中心小学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并任三年级二班语文老师——而在此之前的4年时间,她从事的是数学和英语教学。

“没事,现在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全科。而且之前也教过语文的,没问题。”面对学校负责人的询问,刘君素回答得掷地有声。

说起当全科教师的想法,还得回到2005年。

那一年,刘君素被调到龙集镇天宝村小任教。“当时上级要求完小以上小学从三年级开始上英语课。虽然没有要求我们村小,但我觉得有责任让村小的孩子也能接受到跟完小、中心校孩子一样的教育。”刘君素回忆。

话虽这样说,但面临的难题也不小。中师三年,并未开设英语课,对英语的记忆,还停留在初中时期。怎么办?刘君素想到了电脑。

“当时的电脑,还是比较稀罕的物件儿。一台电脑需要2000多元,而当时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想到孩子们的未来,刘君素还是咬了咬牙,借钱买来了一台电脑——而当时,她自己的孩子才一岁,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

从那以后,刘君素一边钻研英语教材、课标,一边通过电脑自学发音、常用短语,一边参加上级举办的英语教师培训,硬是将学校3、4、5年级的英语课教了下来。她所在的学校,也成了全区极少开设英语学科的村小。

“学习,只有不断地学,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刘君素说。21年来,她已经教过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

2016年,刘君素被评为了“荣昌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还多次主讲区级专题讲座并执教区级示范课。“刘老师很热心,教学上有什么不懂的去问她,她都会耐心地给我讲。”刘君素曾经的同事、龙集镇中心小学六合辅导点教师郑晓容告诉记者,她通过“代转公”考试,成为了一名教师,“刘老师经常来听我的课,给我指出存在的问题,教我驾驭课堂的能力,鼓励我参加赛课活动。”2019年,郑晓容获评成为荣昌区师德标兵,2018年参加全区赛课获三等奖。

微信图片_20200910090405

朋友

2020年上半年开学后不久,刘君素发现班上的学生李西(化名)有了异样——不爱做作业了,上课也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降。临近毕业,孩子突然厌学的情况让她感到很着急。

“我把她叫到操场跟她单独谈话,终于弄清楚了原因。”刘君素说,李西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时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埋怨孩子不体贴她,而孩子又觉得很委屈,平时都在帮着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她怎么能这么说呢?”弄清楚缘由后,刘君素开始慢慢地开导李西,“你看爷爷去世后,奶奶带着你是不是很辛苦?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你想想,奶奶平时对你这么好,你还吵她,她心里会怎么想……”

没有严厉的训斥,只有和风细雨如朋友间的对话,刘君素将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在随后的家访中,刘君素将孩子的情况告诉了李西的奶奶,劝她教育孩子也要注意方法,平等沟通。婆孙矛盾顺利化解。在两个月后的全区小学毕业综合素质测试中,李西也以荣隆学区第三名的成绩,升入了理想的中学。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像我刚刚送走的这个毕业班,留守儿童占了70%。”刘君素介绍,“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做老师的除了要教给她们知识,更重要还要当好‘朋友’,让他们想说的话有地方倾诉。”

晨读课开始后,刘君素来到了自己任教的班级。

“又有哪些小朋友能认识老师发的卡片上的字了啊?”“我来!我来!”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识字换星”活动又开始了。

孩子们手中的卡片是刘君素打印出来的生字卡。“光让孩子们读,孩子们会觉得很枯燥,也不太活跃,就想到了这个办法:识得20个字,老师奖励一个‘星’,作业做得好,奖励5个‘星’。孩子集满一定数量的‘星’换奖券,可以是一张“奖品卡”,也可以是自由选择座位一天的‘座位卡’……”刘君素笑着说,“实行这一个多星期以来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

荣昌台 张成杰


(  作者:张成杰  )

(  责任编辑:彭佳琪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