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坝坝舞是一种健身锻炼的方式,不过由此产生的噪音扰民问题也时有发生。在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统筹开展的十件“小案小事”专项治理中,公安机关细化社会生活噪声监督管理,各地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推动重庆广场舞、坝坝舞健康、文明、有序地开展。
巴南区人民广场周边有许多居民小区和学校。几年前参加广场舞的群众和队伍逐渐增加,噪音扰民问题日渐突出。为做好这道民生考题,当地召集相关部门以及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出《广场活动文明公约》,按照“动静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区域,固定时间开展健身活动,每个区域还设立了统一管理的“立柱音响”,可以调整声音传播的方向,减少噪声扰民。
巴南区鱼洞街道工作人员朱雪莲说:“我们可以控制播放的分贝以及时间,能够有效避免噪音扰民。”
一位周边居民告诉记者,现在音量控制了以后,大家在周边住着,学习能正常,休息能正常了。
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的万科锦城小区广场,最多的时候有8支坝坝舞队同时跳舞。当地在对舞蹈队进行分区域管理、统一安装音响控制音量的同时,还联系渝中区公安分局安装了噪音分贝检测仪,确保广场的声响不超过规定的分贝值。
渝中区公安分局石油路派出所副所长奉鹏介绍,加大对坝坝舞群体公共空间意识引导,凝聚静音降噪宁静文明的社会共识。
巫山县在开展联合执法,及时劝导违规行为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特定场地,如县文化馆等作为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
在市民龚忠林看来:“我们在这里跳舞、唱歌,还得到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指导,让我们在艺术上得到了进步。”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朱春亚 特约记者 雷强 张庭胤 鲁作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