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重庆秀山:乡村振兴“稻”路宽

金秋九月,风吹稻浪遍地黄,联合收割机穿梭忙。近期,秀山县清溪场街道稻田示范基地,10000余亩单季晚稻喜迎丰收。清溪场街道依托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和规模性农业产业禀赋,探索“稻+”模式,助力种植户增产增收,促进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万亩单季稻迎来大面积丰收。秀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稻智结合,科技为引,“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稻田里,在农用技术员的操作指挥下,12台智能收割机来回作业,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遥控指令运粮车发出“前来卸粮”的信号,卸粮车自动前往完成交接工作,将沉甸甸的稻穗“变身”金灿灿的谷粒装满了小卡车。

“过去靠人工种植,不仅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而且落粒损失多。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和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我们合作社水稻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680余亩水稻用时五天左右就能完成收割。”重庆天人农业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吴洪吉喜悦地说道,目前合作社已减少60%的农机手用工量,每年至少可减少成本支出10余万元。

据悉,从农药自动喷洒、光照数据监测到田间自动测绘操作,通过加装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自动转向装置等,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时监测稻田土壤湿度、光照、风速等环境指标,从而实现田内耕地、种植、植保、收获等“无人化作业”。

村民在田里抓稻花鱼。秀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稻鱼共生,活水为介,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

在下衙村,100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的局面。下衙村积极打造“公司+家庭农场+农户”新思路,由公司出资培训,家庭农场承包管理,农户就近务工,三位一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村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灌溉设施齐全,将鱼投放到稻田中,让鱼与水稻共生共长,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下衙村党支部书记杨建介绍,稻鱼共生模式下,基地全年亩产水稻500公斤、成品鱼200公斤,每亩产值7500元收益3000元,总产值高达75万元收益30万元。

“山泉水灌溉滋养稻田,这样养殖出的稻鱼肉质细嫩鲜美,和水稻一样,都是绿色产品。”杨建说。

稻旅融合,良田为媒,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随着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集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配套,溪西村的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提升,优质的管护技术也让万亩稻田生机勃勃,极具观赏性。

“稻田长势喜人,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游玩。”溪西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倩补充道,村耕地面积达3700亩,单季纯水稻种植面积高达900余亩,400多户村民也都实现了稻油轮种,水稻年产值超过150万元,每户年平均增收3780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稻+旅游”发展模式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态旅游红利。“村里环境好了,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让乡村更有人气,也带动了餐饮、零售等消费环节。我们也正在引进专业化文旅公司开发游玩项目,发展抓鱼活动、农事体验、农耕研学等休闲观光农业,让每一位游客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何倩说道。

(  作者:杨露 黎帅  )

(  责任编辑:徐小婷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