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今天在重庆开幕,来自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立法、司法、政府法律部门高级别官员及法学界、实务界代表齐聚一堂。对于本届论坛,各界予以从 “对话平台” 到 “合作引擎”,中国—东盟共绘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的评价,都有哪些亮点?一起聚焦现场。

擦亮“涉外法治”名片
彰显对外开放软实力
本届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后在重庆举办的一场高规格涉外交流盛会,也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的具体行动。从嘉宾的层级数量到环节设置,都能感受一个信号——重庆正以法治托举开放。

西南政法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院长、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春良说,这五份协议包括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包括东盟一些国家的立法咨询,它的实施地、效果的呈现地也主要是在重庆以及重庆和东盟的相关国家之间,这有助于中国与东盟法治交流与合作。

在主体会议环节,大家也频频提及重庆的一些创新做法。透过法治这扇窗口,我们看到重庆在对外开放中的软实力正在加速提升。
重庆律师协会会长何洪涛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重庆在服务陆海新通道的相关法律服务也在持续攀升,充分借助于重庆在陆海新通道当中的优势,形成了“通道+法律+产业”的服务。
柬埔寨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温伟叶认为,对柬埔寨来说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在这种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律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这个论坛对开放很有帮助,而重庆真的是一个开放并且充满机遇的地方,贸易、旅游各种机会都有。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一路上扬。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紧密经贸关系背后,是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各领域的全方位互动愈发密切,而法治已然成为保障中国与东盟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多元合作机制的“破局”
聚焦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它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传统以国家为主体的法治合作模式,进而构建起“学术研讨+实务协作+成果转化”的多元合作机制。过去六届论坛,累计签署了20余项跨国家、跨机构法治合作协议,达成了5项共同倡议和1项行动纲要。

中国—东盟关系从经贸合作向法治协同不断深化,在内涵上,合作从传统法学研究延伸至跨境犯罪治理、国际商事仲裁、数字经济法治、知识产权保护等新兴领域;在形式上,通过联合编纂学术成果、共建咨询中心、举办专项研修班、培育法治人才等方式,推动了民间法治力量深度参与。

这些创新举措为服务区域经济融合提供了切实的法治保障,如建成东盟区域国别法律数据库,收录新加坡、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法律法规、司法判例、国际条约、法制信息等近30万条、主要成文法4800余部,成为全球唯一的集东盟国家法律数据库及查明服务系统为一体的智能化法律服务平台。

又如,设立中泰、中马等国别法律咨询中心,为出海企业提供法律查明与咨询、投资合规、知识产权保护、商事争端解决等一站式服务;编纂出版系列实用法律成果,包括《东盟国别基本法律大全》编译丛书、《越南外商投资法律实务指南》《缅甸外商投资法律实务指南》等,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东盟企业“走进来”提供精准法律指引,切实以法治保障区域经济合作走深走实。

我们再来梳理下中国—东盟法治论坛的前身,其前身可追溯至2019年西南政法大学创办的“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当时,论坛主要聚焦于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法学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了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第四届论坛更名为“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六年来,这一论坛已发展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内法律法学界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法治合作平台和国际法律咨询服务平台。

“法治盛会” 发布东盟国家基本法律大全等成果
目光再聚焦本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本届论坛的亮点,可以概括为:从 “专业交流” 到 “战略对话”;从 “经贸聚焦” 到 “全域覆盖”;从 “法治合作” 到 “体系输出”三个方面的全面升级,法治合作进一步从制度性交流迈向实质性共建。

本届论坛设置了三场分论坛——“中国—东盟法学院院长论坛”、“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事仲裁论坛”和“中国—东盟跨境犯罪治理论坛”,围绕法学教育、商事仲裁、跨境犯罪治理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推动各领域的法治合作与发展。与此同时,将推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东盟国家基本法律大全编译丛书》,发布《东盟国际商事仲裁实务指引》《中国—东盟法治合作发展报告》《东盟国家法治化营商环境报告(2025年度)》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典型案例。

有观察指出,三场分论坛的设置,彰显本届论坛议题纵深化、地域关联化、问题导向化等特点,如将法治合作与重庆作为西部开放枢纽的定位深度绑定,并且重点研讨仲裁规则衔接、营商环境优化等实操议题,体现出从 “发现问题” 到 “解决问题”的制度性突破。

此外,国际商事仲裁合作也迈上新台阶。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论坛还将聘请一批国际商事仲裁智库专家和国际仲裁员,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论坛的持续举办,对推动更高水平的法治重庆建设,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法治领域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东盟关系行稳致远筑牢了法治根基。与会嘉宾也纷纷表示,将增进合作优势,以法治护航高水平开放。

老挝公安部移民局内外合作出技术干事负责人明江觉得重庆确实非常开放,他认为未来会有非常良好的合作。
柬埔寨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协会会长高佩香肯定地表示,柬埔寨跟重庆未来会有更多合作,比如说知识产权、仲裁、调解,还有一些人才培养的项目。
新加坡翁磊律师事务所主任翁磊也希望通过参加这个会议,以后能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国锋表示,未来我们将努力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打造成国际化参与和多语种传播的、权威性涉外法治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与东盟法治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在各界看来,“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如同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国—东盟关系从经贸合作向法治协同不断深化,为区域繁荣稳定注入了巨大的能量。相信本次论坛必将推动中国—东盟法治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写下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