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数字赋能,成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推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10月29日,重庆再开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自2023年4月,重庆每隔三个月都会召开一次推进会,总结成绩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的目标任务。两年多时间,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进入全面形成基本能力的收官冲刺期,又如何跑好“接力赛”?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AI赋能守护一江碧水
不久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自动监测到永川区小安溪双河口断面连续7天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立即发送预警信息给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和乡镇负责人,提醒关注水质异动。
“我们第一时间组织镇村干部检查取水口,同时也邀请环保局的专家们一起沿河段上游取样、排查。经综合研判,确认指标异常是因近期降雨和天气原因引起的短暂超标,可以自然降解。”永川区板桥镇经济发展板块生态环保岗工作人员蒲福禄告诉记者。

永川的这个水环境问题,从接到预警到成功处置,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巴渝治水”系统,整合22个市级部门900余项数据,建成空天地一体化水环境智能感知网,汇聚1.7万余个感知点,将水环境问题发现时间从平均7天缩短至24小时。系统建立了水质预警“一条链”,开发出全市画像、流域画像、区县画像功能,对水质变化状况及污染趋势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分析和精细化监管。依托“巴渝治水”系统,重庆形成了水态势一屏总览、水污染联动治理、水问题闭环处置、水任务协同管理的数字治水新格局。

治水的故事,是缩影。重庆把“1361”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关键密码:“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这是“底座”;“3”是指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6”即“六大系统”,推动数字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第二个“1”,则指共建共享的基层智治体系。在整个构架里,市级抓总定标准,区县枢纽承上启下,镇街打通最后一公里,三级一体上下贯通。数智的力量,在巴渝大地全面开花,全方位融入城市的生活日常和产业发展。
产业大脑:
数智赋能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在重庆龙头车企赛力斯的超级工厂总装车间,一批华为智慧大灯刚刚从分拨中心运抵生产线 ,它的配送非常“守时”。赛力斯汽车智能制造部部长范锐强说,传统的零部件供应模式是按周的形式进行配送,但目前他们把订单分解到每一个小时。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生产一辆车,需要10000多个零部件,由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多级供应商生产和集成。对于整车企业而言,供货周期越短,供应链风险就越小。在产业大脑上,赛力斯整车排产计划精确到了每小时,而每小时生产所需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每分钟都在自动更新。如有短缺,产业大脑就会出现红色预警。 在这些数据对所有供应商可见的同时,来自供应端的相关信息,也会同步更新到产业大脑上。当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趋势,产业大脑还会自动预警,提示企业提前备货。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王平透露,依托产业大脑,他们可以对近千项关键指标实时监测,超5万个特性精细化管理,支撑销服、制造、供应链等多环节,精准运营决策。

重庆主动拥抱“人工智能+”,一直在构建完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新模式。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产业大脑;上线天然气化工新材料、五金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持续培育建设15家AI赋能示范型未来工厂;重庆美的、重庆海尔成功打造全球“灯塔工厂”;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智能工厂211个,国家级5G工厂34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居西部第1。

山城的产业“智”变,不“卷概念”,不“炒模型”,选择了一条“以应用带产业、以场景育生态”的务实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智慧”深入城市的街头巷尾,让公共服务更可达、民生保障也更可依赖。
数字重庆的民生温度
数字带来的改变,是市民帅女士遭遇电信诈骗时,因民警及时出现、劝阻避免的49万元损失。为有效遏制电诈案件势头,重庆公安打造 “AI+全民反诈”综合场景,将 AI能力精准嵌入风险感知、协同处置、侦查打击、复盘评价等各环节。今年1-9月,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立案同比下降4.21%。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政委谭馨介绍,他们在全国率先实现涉诈资金返还全程网办,资金平均返还周期从66天缩短至35天。

数字带来的改变,对但先生来说,是他买新车时在手机上完成的选车上牌手续。今年5月,重庆成为全国首个省级试点城市,探索新车上牌全流程线上办理。7月,升级后的新版“交管12123”APP正式上线。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流程办理,牌证邮寄到家。重庆新车上牌进入分钟时代。

数字带来的改变,是78岁的唐德明因因持续发热、胸腔积液从镇卫生院转到了合川区人民医院治疗时省掉的重复检查。重庆上线“医检互认”应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互认151万多人次,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3.25亿元。

城的核心是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像你像我这样普通重庆人 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重庆赋予全市4.6万余栋高楼“消防码”,“一码智管”,为了消除高层建筑消防隐患再添“撒手锏”;为全市2.3万个窨井盖装上“智慧芯”,保障市民脚下安全;上线“渝城便民”小程序,汇聚全市近万个停车场、7000多座公厕、近1900个公园、700多个直饮水点详细信息,绘就便民生活“一张图”……今年9月发布的《重庆市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渝快办”已上线便民惠企服务993项,日活用户数达21万,累计办件量达到326.7万件次。 “民呼我为”数字化应用办理群众诉求853.79万件。

在重庆邮电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野看来,此次召开的推进会,为数字重庆建设进入全面形成基本能力的收官冲刺期,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要跑好后续的“接力赛”,有三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一是加快高质量“AI+”数据集建设。以“数据+模型”为基础,围绕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落地,打造“数据标注+高质量数据集+模型+应用场景+市场化价值化”的产业闭环体系,加快培育数据新质生产力。二是组织开展“AI+数字重庆”创新生态培育行动。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征集和示范推广,围绕“33618”重点领域,挖掘标杆实践;举办数智技术高峰论坛、高水平赛事、高规格学术会议,搭建常态化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数据供给方、技术提供方、场景应用方精准匹配。三是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政策精准赋能。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产权和版权制度,通过数据交易、收益分成等机制设计,激励数据供给与创新实践,加快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人工智能+数字重庆”行动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回望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数字重庆建设的每一步,都踏响了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铿锵足音。重庆以数智化技术赋能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举措,让前不久来渝参加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的中外嘉宾纷纷点赞。就像联合国副秘书长、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阿纳克劳迪娅·罗斯巴赫所说, “重庆经验为全球超大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面向未来,我们期待着这座城市,乘“数”而上,向“新”而行,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袁媛 吴静 雷羽 李艺 丁琳 陈力 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