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是全球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如同庞然大物的制造业基本盘,如何实现“从大到强”的跃迁?夯实基础之上,保持“加速度”尤为关键。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制造业相关指标增幅明显。作为拥有工业39个大类、覆盖制造业全部门类的制造重镇,1-9月,重庆制造实现“含新量”和“含金量”的双重跃升,其中仅以投资为例,超时序进度达11.1%。超越时间刻度的“加速度”,藏着怎样的后劲儿?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重庆制造”项目提速 投资加码
重庆华电潼南一期的最新气电工程,近日完成了2台机组的主厂房封顶。这一项目将通过技改方式,更改“调峰机组”为“热电联产机组”,有效降低企业的综合能耗、促进节能减排。
在铜梁,另一个重点项目:淮阳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同样进展迅速,预计11月就可投入使用,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企业用电。电力等能源领域的投资,均属工业投资范畴。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投资中的电力投资,增幅达15.3%。从中也可以看出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深层逻辑。
位于江津区的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科创中心,建成后将涵盖先进装备基地、先进材料基地,及现代物流链等“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制造业作为重庆的经济支柱,2025年的目标尤为明确:聚焦285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高达799亿元。前三个季度,已完成投资 688.1亿元。其中,先进材料产业进度达101.5%,已率先完成年度计划,投资额119.9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幅亮眼,完成投资140.4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完成投资接近50亿元;这三个投资中的最大亮点,也是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三大主导产业。重庆正以“加速度”重塑产业格局,也为“重庆造”留下了新的想象空间。
产业集群的进化,从来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生态能量的指数级释放。重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已达到90.6,步入“竞争力很强”行列——具体有多强?再来看一组直观数据:2025年重庆“百强企业”,制造业企业长安和赛力斯占据了冠、亚军,其中赛力斯是今年首度晋级“企业百强”,迈过了一道“千亿营收”的硬门槛。“含金量”和“含新量”,是重庆为制造业强企设立的两大“门槛”,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创新带来的动能。
2024年,重庆制造业百强的研发投入,已接近全市的一半,增速翻番;研发投入强度,连续10年增长。当产业集群的“骨骼”逐渐强健,以创新引领的数智化转型,如同不断延伸的“神经”脉络,正在重塑“重庆制造”的肌理。
链式升级!
从“重庆制造”到“重庆智造”
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数千台机器人智能协同,实现多车型柔性化生产,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最快30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车。这不仅是机械化的成果,更是系统思维的胜利。赛力斯构建的“产业大脑”已串联起300余家合作伙伴,本地配套率从45%提升至70%,使产品研发时间缩短20%以上。
今年1—9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30万辆。问界全系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刷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豪华品牌交付速度纪录。类似的例子,在重庆还有很多。在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里,前沿技术已经成为标配,5G、AI、数字孪生等数十项技术,实现了: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本地配套率从62%提到79%。
不只是汽车产业加速崛起,“重庆制造”正加速迈向更数智化的“重庆智造”。目前,重庆已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千多个,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每万人320台,位居全国前列,智能制造指数跃居西部第一。
但重庆制造数智化转型的真谛,远不止“机器换人”,更是“整零协同”的产业裂变,和“全链创新”的生态重塑。在制造业的“新赛道”上,未来产业的种子已破土而出。2024年,重庆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34.6%。
当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重庆的制造业生态正以“破界”之姿,多点突围。而“人工智能+”就是链接突围点的桥梁。2024年,重庆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171亿元,同比增长13.6%;今年1-8月,实现营业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15.4%。人工智能遇上制造业,碰撞出新的火花,在硬科技与新制造的闭环中,撕开实验室与实业、制造与市场之间的壁垒,一大批高速增长的“AI+”新兴产品,带动“重庆制造”快速走向高端化。
“人工智能+制造”迸发智造火花
这是中科摇橹船公司的可视化激光雷达为1000米外的山体拍摄的测量图,一道7厘米宽的山体裂缝清晰可见。
中科摇橹船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说,可视化激光雷达从底层上实现激光雷达、相机、 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是智能感知手段的一个颠覆性创新,它的最远探测距离可以达到十公里、乃至二十公里,应用领域特别广,在 L3、L4、L5智能驾驶级别中都能应用。
目前自动驾驶在硬件方面,主要遵循两条技术路线:第一条纯视觉方案,但受雨雾等外界环境干扰,容易“看不清”;第二条是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但数据太多,容易“看花眼”。可视化激光雷达的出现,有望成为第三条路。
“AI+光”的技术突破,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决策系统来说,将是一项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制造,正在加速渗透到各个核心领域,总部位于重庆的北斗智联研发出了最新一代AI智能座舱,让汽车长出“超级大脑”,不单是执行命令,更可以预见需求,实现全场景智能化操作。
人工智能的向“新”牵引力,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上也加速显现。在全球视觉感知领域,光鉴科技可以说是大名鼎鼎。这款人工智能深度相机,目前已与国内外扫地机器人“头部企业”达成意向订单。
从更大范围来看,重庆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已集聚核心企业200多家,将打造50个以上工业智能体,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发布AI赋能制造业能力清单。从“跟跑”逐渐跨越到“领跑”,先进制造从夯实的基础,向前突破、向上生长。
重庆工业经济已经迈上3万亿台阶,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涂建军教授认为,面对3万亿的新台阶,重庆工业要寻找新增量,关键在于推动产业价值从“链”到“群”再到“生态”的三重进阶。
第一,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进阶。核心是推动传统产业全面“智改数转”,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赛道形成新优势。
第二,从“点的突破”向“集群共进”进阶。要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搬不走、压不垮”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让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齐步走”,实现从单点引领到整体繁荣。
第三,从“产业高地”向“创新雨林”进阶。要着力培育一片阳光雨露充沛的“创新热带雨林” ,让资本、数据、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从而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物种。
制造业关乎过去、现在和未来。重庆这座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正在从“造得出”迈向“造得好”,从传统制造迈向“新质生产力”。完成新旧动能转换,赢得新的口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将看见新的花开。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霜 邓静 袁媛 丁琳 尹力 李波 翁弋然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