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城”势而上 山城“动”起来 解锁体育产业增长点

眼下,正是“金九银十”的时节,一年的辛苦,这时候已经可以看到成果,人们心情放松,加上气候宜人,体育活动也进入了密集期。就在10月12号,“渝超”迎来开赛“最忙一天”,从下午到晚上,一共进行了14场比赛。同一天,重庆与“世界数字体育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吹响进军“数字体育之都”的号角。场内、场外皆热潮涌动,这也是重庆体育赛道“金九银十”的缩影。在这条年均增速超过10%的朝阳赛道上,远不止一个“金九银十”。城市要做的是:持续点燃全民热情、激发产业活力,打出自己的“体育名牌”。今日聚焦,我们一起去解锁:山城体育新图景。

2025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也被重庆人称为“渝超”。12号,是“渝超”开赛来最繁忙的一天:共打了14场比赛,下午和晚上各7场。云阳恐龙队在首个主场迎来了奉节诗橙队,4000人的拉歌和文艺表演,让绿茵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最后,恐龙和脐橙握手言和。梁平的主场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飞机送球、花车助阵,为胜利更添一抹亮色。酉阳800队主场战胜彭水蚩尤战神队,双方球员互赠特色美食,“场内争胜、场外共情”,一派“渝超”氛围。

取得主场连胜的,还有大足石刻队。不少外地球迷是专程冲着“票根旅游”来,“白天赏石刻 夜晚看球赛”,目不暇接。这14场比赛最让人难忘的是“雨中的对战”。

渝超精神、渝超氛围、票根旅游等,都是体育产业的延展。渝超的“火”并非偶然。回溯“渝超”揭幕战,21680名观众涌入大田湾体育场齐喊“雄起”的盛况,早已印证了这座城市对体育的热爱。而在场外,同样精彩:周边商业,生意火爆;社媒平台,网友玩梗;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博物馆里,渝超“第二现场”;重庆广电媒体矩阵,大小屏联动。这些,都是“体育+”的融合模式,对“多元文化需求”的回应。

突破单一赛事的局限,拓展全域联动、全链融合、协同发展,正是体育产业的未来方向。数字体育,也是重庆的有益尝试之一。链动资源、场景创新、产业升级,体育与城市也将更好地“双向奔赴”。

体育赛事不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激活经济的重要引擎。“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掀起一波又一波流量的潮涌。赛事的“经济乘数效应”持续释放,将热腾腾的流量转为消费活力。把时间线拉长,2025年1月至8月,重庆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了47.5%,消费动能强、后劲儿足。把视野放宽,重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稳定在47.6%以上,不断释放新的消费潜力。随着消费的悄然变化,促进“文旅体商”的深度融合,也是在聚多方合力,为体育企业的发展铺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数据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6.9%,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而重庆这一增幅达到47.5%。从“雄起”口号响彻球场,到60多年可追溯的“全马”历史,在这座热血激扬的城市,体育拥有厚重的群众基础。“赛事+”的乘数效应,不断培育稳定的体育运动参与群体,提供“短期体验”,培养“运动习惯”,为体育产业注入持久动力。连续三年,“重马消费月”拉动消费上百亿元。2025重马消费月,发放体育惠民消费券上千万元。吸引龙头企业来渝合作,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运营企业“重马体育”目前已构建起全链条体系,打造出全年不断档、覆盖全年龄的系列赛。

重庆武隆的体育IP,也是一块“金字招牌”。依托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的IP孵化,武隆区开发的100公里野寒山径步道,成为“网红”路线,2023年以来接待旅游、参赛、研学人数超3万人次。前不久,“爱户外 上武隆”运动线路矩阵,获“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重点推荐。喀斯特的地貌,山、水、林、泉、洞的立体资源,都被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运动体验,覆盖全年龄段人群,成为全国体育旅游产品中“强体验”的代表。

以场景创新,重构体育与城市、生活与消费;以赛事赋能,推动体育空间从单一运动,转向复合体验。重庆正在加快建设“体育赛事名城”,这样的范式创新,方兴未艾。

国务院《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专门提到: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像渝超、重马、武隆户外运动等体育IP,都强调了全年龄段、全时段、全域等概念,这些,也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指标。体育与之融合发展,目标契合,即:降低门槛、提升体验、普惠共享。如何普惠共享?就是要增加供给,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截至2024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重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21平方米,超过全国水平。城市社区基本实现“15分钟健身圈”。体育,正迎来从服务模式到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

运动很难吗?在重庆,根本不存在!山城人民的健身方式,多到你想不到。

在这座运动场景特别丰富的立体城市,运动健身正在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风潮,路跑的跑友,沿着不断加密的山城步道迎风起跑。广场上、公园中,或是“金角银边”的城市角落里,阿姨、大叔跳舞、舞剑、打太极。健身房的器械运转不停,跑步机、动感单车、力量训练,都有上班族定期打卡。体育已经成了门槛最低、参与度最高的社交活动,出门15分钟,即有公共健身场所和设施可使用。全民健身赛事全年不断,全民健身活动一年多达2000余场。运动的身影,正在成为城市动人的风景。

根据市体育局数据,重庆已累计建成体育公园107座、健身步道12395条、智慧健身长廊58个、社区健身中心536个、社会足球场1147块。这些修建在“家门口”的体育场地设施,让群众健身“抬脚就到”。更多潜在的运动人群,正在轻松“入门”,开启经常性锻炼的生活日常。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软件服务不断升级,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元,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人们运动热情高涨,“体育+生活”延伸边界。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活图景,也在这座超大城市中越来越清晰。

重庆体育产业年均增速达到7.95%,已成为经济的重要引擎。如何进一步提升效能、激发体育新活力?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汪婧看来,重庆作为全国唯一的山地型超大城市,拥有立体魔幻的城市风貌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推动体育产业向新提质,一是营造高品质体育消费空间。盘活存量、拓展增量,打造集健身锻炼、社交互动、轻量消费于一体的多元体育场景。二是构建“体育+”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制造、旅游、康养、低空等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体育装备、虚拟赛事、机器人竞技等数字体育新业态。三是打造多层次体育赛事IP品牌。积极申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提档升级重庆马拉松等自主专业赛事。加大“渝超”等群众赛事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更多群众选择、群众参与、群众组织、群众受益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进一步夯实体育赛事的群众基础。

体育场上的拼搏永不落幕,体育消费的浪潮正奔涌而来。对于热潮显现的体育产业来说,如何完善产业生态是一大关键。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将不断激发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对现代化人民城市来说,体育精神与城市精神共鸣,更能彰显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城市之美。体育的突破与城市的进步,交织前行。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袁媛 邓静 李波 丁琳 雷羽 翁弋然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