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系统地打通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堵点”,重庆探索产业创新综合体这一核心载体,目前,已建成首批17家。这批“探路先锋”,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走进重庆两航金属材料公司的生产车间,技术员正在对一条航空航天用大尺寸钛合金铸件制壳线进行系统调试。这一创新项目,曾因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难以推进,在组建轻量化材料及低成本精密制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后,高校团队、装备企业、金融机构纷纷汇聚,化身“智库”“装备库”与“资本泵”,不少企业难题迎刃而解。
产业创新综合体,带来了怎样的“制造新生态”呢?去年,我市发布《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将其定位为 “四大核心功能载体”:产业技术攻关的“集团军”、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产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器”、产业创新生态的“凝聚核”。从首批17家综合体来看,其突破性亮点可归纳三点,组织模式上,首批综合体形成 “双轮驱动”格局。由赛力斯等科技型企业主导或者是依托哈工大重庆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携手市场力量,来探索“楼上原始创新、楼下转化应用”;在运行机制上,各综合体建立理事会制度,形成定位清晰、权责明确、开放流动、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在要素配置上,综合体日益成为汇聚创新资源的“聚合器”。首批综合体推动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在技术、资本的共同发力下,促进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市已布局实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新材料、现代种业、生态环境等重点专项。我们再去另一家产业创新综合体,感受下那里的“头脑风暴”。
产业创新综合体既是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站”,也是产业技术攻关的“集团军”。在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另一家产业创新综合体,正聚焦新一代机器人关节模组的研发展开“头脑风暴”。该综合体由32家单位共同建设,包括电控龙头青山工业、传动链主蓝黛科技等,他们将发挥各自优势,对项目各组成部分进行“集团式”攻关。
关节模组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执行单元,技术门槛高,并且是多学科交叉。啃下这样的硬骨头,需要强大的创新协同。来看看成员单位,青山工业,在电控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而电控是关节模组的“大脑”;蓝黛科技,在精密齿轮、减速器等领域具有产业优势,而减速器是关节模组实现高扭矩、高精度的关键部件。此外,32家成员单位还涉及了电机、传感器、编码器、结构设计、材料等等关节模组全链条的企业、高校院所。通过组建产业创新综合体,让各子系统能无缝衔接,形成合力。市经济信息委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首批17家科技型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综合体, 汇聚500多家成员单位的“四链”创新资源1351项,开展“龙头带动、大中小融通型”攻关项目91个,首批产业创新综合体覆盖“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 6大领域17个方向,有效助推我市产业集群的能级提升。
产业创新综合体的打造,日益发挥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补强技术短板、培育特色优势新动能等功效。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安-赛力斯产业功能区综合体联合攻关车规级芯片、固态电池技术。去年“重庆造”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万辆,增长90.5%,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提升至48.3%;面对电子信息业“缺芯少屏”难题,产业创新综合体推动安意法、芯联微电子等项目提速建设。去年我市集成电路产量大增110%,液晶显示屏增长22.1%,功率半导体产能跻身全国前三。
按照《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我市将累计建成覆盖主导、支柱、特色优势、潜力产业领域的产业创新综合体30个以上,推动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达2.5%,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任务100项以上,有效解决企业创新需求不少于300项,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更加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更加健全。
如何进一步引导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突出前瞻性,突出重庆的辨识度,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庆华教授看来,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数智化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经济融合发展通道,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发展支撑作用。三是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和耐心资本注入。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耦合互动。四是依托“四链”平台汇聚人才,构建产业转型升级高端智力支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求,前瞻性部署建设人才链。依托“四链融合”,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打造供需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产教融合联合体,更好发挥人才服务产业的作用。
我们也期待产业创新综合体所构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让实验室里的突破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工厂的生产线,让这支创新“集团军”成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真正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