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无人机表演刷新世界纪录 重庆全产业链乘势起飞

在形形色色的低空飞行器中,无人机是领飞的“元老”。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无人机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正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无人机经营性企业已超过1.7万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备案企业已达600余家,显示出全产业链快速崛起的态势。重庆的无人机产业如何乘势起飞?今日聚焦,我们要从6月17日晚上重庆诞生的一项新吉尼斯世界纪录说起。

“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专场展演,所有内容的创意和策划,由重庆卫视团队承担。整场表演以“山水、人文、生活、都市”为脉络,设计了山水之城、山茶花开、黄葛情深、时尚之都、活力之城等七大篇章。最终以有效数量11787架,成功刷新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1787架无人机,数量相较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翻了倍,在为图案创意带来更多可能的同时,技术上也面临必须突破的极限。

"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技术支持部部长覃海群介绍说,他们用了多基站的方式去做覆盖,来挑战通信的问题。这是第一次贴着江面去飞行,水气的环境,包括江面的反射,可能都会对信号产生影响,这方面也是巨大的挑战。

无人机灯光秀,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重庆的这次突破性尝试,在业界看来,是将技术规模与文化表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当11787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以天为幕、以光为笔,写下独属于重庆的赛博诗篇,效果之震撼,不言而喻。也难怪有国外的网友看到后感叹说,“中国已经活在了2079年”。而这样超大规模的无人机编队表演,从飞行控制到抗干扰技术,从能源管理到三维建模,考验的其实是整条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从这一层面而言,这并不仅仅是一场秀,也是这座城市整个无人机产业链的成果展示。

重量只有50g,看起来像玩具,但迷你的机身里却藏着510个精密部件。这就是由重庆翼动科技研发的全国最小工业无人机——黑刺。由于它体积小,最小可以穿越30厘米直径的管道,像楼宇内部、狭窄巷道、地下管廊的巡检等,黑刺就可以去完成这样一些特殊的任务。

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乐放介绍说,为了实现 50 克的轻量化目标,他们与外部的 20 多家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其中包括了哈工大重庆研究院、重庆长安深蓝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等,组成专班一起攻克一项项技术。比如尾电机,从最初设计的2g降到1g,就花了7个月的时间。

翼动科技,是重庆首家无人机企业。它的故事,是重庆无人机产业“腾飞”的缩影。作为制造重镇,重庆拥有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以及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依托“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正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三电”+人机交互、电子信息“传感器”+航电系统、先进材料“适航新材料”,转化为低空制造业优势,聚集了包括翼动科技、丰鸟、驼航、宗申航发、国飞通用航空等一批无人机制造产业链关联企业。

这其中,驼航是重庆首家向民航局提交适航证申请的无人机整机研制企业;丰鸟无人机获得了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大型支线物流无人机商业试运行牌照;宗申航发的活塞航空发动机,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成为业界龙头。除了产业基础,重庆层峦叠嶂、江河纵横的独特地形,为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夏时节,农事正忙。在永川区仙龙镇太平桥村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两架分别满载药肥的无人机,正按照卫星定位,自动巡航、精准喷洒。一台无人机每日作业5小时,便能完成200多亩稻田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潼南区双江镇,万亩花椒迎来丰收,进入忙碌的采摘季。当地运用定制化货运无人机,进行田间运输保障,单次可承载80公斤花椒,5分钟就可以完成从前端种植区到加工厂的运输任务,打通了花椒田地到储备仓库的“最后一米”。

不仅仅是农业植保,在低空巡检与作业领域,从生态环境局的“空天地一体化”多源监测联动综合巡查,到电力公司的“全域”无人机智慧巡检应用,无人机技术已成为守护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工具。

在低空物流方面:3月19日,重庆首条常态化无人机急救药品配送通道,在沙坪坝正式启用。3月21日,重庆国家储备林范围内首例无人机吊运废弃木材,在忠县成功实施。在巫山,无人机从曲尺乡起飞,8分钟就能抵达巫山机场,随后搭乘“邮运通”极速鲜邮航专机,在24小时内送达全国数百个城市;在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区,运载无人机,仅用3分钟就能穿越以往需要徒步40分钟的山路,精准把物资送到服务区。

这个月初,重庆正式印发低空经济首批应用场景清单。在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绿色物流智能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勇看来,这其实为无人机产业赋能城市发展打开了新大门。当下,重庆的无人机产业,已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初步生态,未来应在空域改革、物流网络、文旅融合、超微型无人机等方面,进行持续突破。

一是利用北斗、AI、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空域动态管理,实现高密度无人机飞行管控,并推动与军方、民航的协同空域开放,进而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现“即报即批”的飞行审批;二是推进无人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无人机货运枢纽,并推动渝湘航线等跨省低空运输,拓展生鲜、医药等高时效物流场景;三是联合无人机编队表演企业,推动无人机表演产业化,结合VR、AR技术提升游客体验,形成低空文旅新增长点;四是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超微型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生态,打造全国领先的超微型无人机产业集群。

从摄影航拍到灯光表演、从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从地理测绘到物流运输……如今,无人机已经渗透至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曾经稀罕的“黑科技”变成司空见惯的日常。这背后,是中国无人机产业的整链崛起。业内人士预测,2030年,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无人机市场破万亿的国家。乘势而上,我们期待着,无人机产业也能在巴渝大地上越飞越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