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奏响“一体化”协奏曲 川渝毗邻地区如何先行?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向奔赴、相向而行,地处中部的毗邻地区,宛如“双圈”大棋局之中的“先手棋”。再把视野放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构成东西南北四向牵引的发展格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盘棋”之上,同属于“关键落子”。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步入第二个5年,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双城故事”书写新篇,而中部毗邻地区,依然冲锋在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衣带水,在跨界河流流淌的川渝毗邻地区,水运升级是绕不开的话题。涪江就是一个样板。这条嘉陵江一级支流,在四川遂宁和重庆潼南完成跨界交接棒,于合川汇入嘉陵江。蜿蜒尽700公里的河道,自古水运昌盛。不过,随着木船时代渐行渐远,轮船越造越大,河道险滩一度制约通航。以涪江潼南段为例,险滩曾多达39处,枯水期仅能通行20至50吨的船只。川渝共建的潼南双江航电枢纽,位于涪江在重庆境内的最后一道梯级。新修的大坝耸立在航道渠化后的宽阔江面上,像一道开启未来的大门。像这样的大坝,在涪江上中游的四川境内有16座,在涪江下游的重庆境内有5座,把通航船舶的能力提升到了1000吨级。涪江上“湿漉漉”的水运记忆,再度鲜活起来。因改变而焕发生机的,不止于江河。补上现代化航运的拼图,有利于构建水、铁、公、空 立体综合运输体系,优化沿江沿河的产业布局。

今年以来,潼南区紧扣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 “涪江奔腾” 计划,全力打造成渝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GDP增长6.8%,居全市第二。对于毗邻地区来说,这样的例子不会是个例。越来越多的跨界协同,才能奏响一体化的和弦。越来越畅的互联互通,才能更好地跨越山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具标志性的举措是:建立两地联动机制,文旅联动效果尤为明显。川渝第一个文旅CP“宽洪大量”,由成都宽窄巷子和重庆洪崖洞,组成川渝同游的打卡地标。以它们各自创下历史新高的2024年国庆假期为例,洪崖洞游客量增长了17.4%,宽窄巷子游客量增长8.6%。这对文旅CP与所在商圈,互相赋能,洪崖洞所在的解放碑商圈,客流量的“大头”被成都客流占据:每10个游客中,就有一个成都人。联动机制越多,溢出效应越大,为处于交汇点的中部毗邻地区,带来更多活力,如此循环,发展水到渠成。

同处川江水系的巴蜀,水同源、山同脉,地相连、人相亲。老茶馆里,有摆不完的龙门阵;火锅串串,各自沸腾着麻辣鲜香;繁华商圈里,是轮番上演的新潮时尚;古镇老街,藏着熙熙攘攘的休闲时光。这些巴风渝韵都在寻找着交汇点。

在合川,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浇灌出钓鱼城的一片沃土。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石砌的古城门、古城墙巍然伫立,俨然兵家雄关。这座小小城池拦住了宋蒙战争中的蒙古铁骑,以一城之力,把一个王朝的国祚又延续了数十年。以钓鱼城为样板,川渝联手在多个险要处营建了一系列要塞,以点控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城防御体系。如今尚存的20座遗址,联合“申遗”。穿越千年的光阴,一体化的城防体系,在一体化的保护中,宛如一曲悠长的战歌,余音绕梁。文物保护的协同合作,只是一个缩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合川身处发展主轴,同时地处中部毗邻地区,既要融入毗邻地区的一体化,又要发挥出支点作用。一批协作平台在合川落地见效。合川联动周边,加速织密“融城入圈”的通道。正在构成丰富、多元的城市群生态。

纵观“成渝双圈”成圈儿以来的发展轨迹,5年迈上了两个“万亿级”台阶,经济总量在西部的比重也是逐年稳步提升。到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占西部地区的比重已超过30%,正在迈向“9万亿级”台阶。与经济数据相对应,双圈携手并进的进度,也可以在一个个共建项目中找到注脚。川渝两地共建重点项目从2021年的67个、2022年的160个、2023年的248个、2024年的300个扩大到2025年的320个。今年一季度,320个川渝共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1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25.4%。从试水区到深水区,从协同化到一体化,“双圈”书写的“同城故事”,在中部毗邻地区尤为凸显。

复兴号动车组从重庆沙坪坝站驶出,前往成都。成渝之间的高铁动车,平均每5到10分钟就要开出一列。一路通,百业兴。两地相向而行,交通须先行。在川渝共建交通领域,一个个重大项目“刷新进度”,不断打通瓶颈路、断头路,不仅编织起更加细密的交通线,同时,这张互联互通的区域综合交通大网,正以川渝为圆心向周边辐射:与全国铁路网串联并网,形成八纵八横的大通道;与国道、省道相互对接,高速公路集群逐渐成型;与川江水系纵横交错,长江上游“干支联动”,通江达海的船队加速集结。

目前,川渝已经建成铁路6条,规划4条干线铁路,已建成成渝、成遂渝2条,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计划2027年建成通车;建成高速公路16条。而在交通基础设施联系更加紧密便捷的基础之上,各类高端要素的流动也更加频繁,这正是川渝两地更深层次融合的开始。而处于中部的毗邻地区更是先行受益。两地的跨省公交线路和定制客运线路,已基本实现“毗邻区县全覆盖”。成渝双核、毗邻城市,已可1小时直达。交通格局的重塑,让“一体化”成为了可能。在渝西生产的汽车配件,可以辐射配套川渝两地。四川下线的电池,第二天,就能出现在渝西的生产线上。配合无间的生产场景里,“双城故事”已如“同城故事”。“蜀道难”的说法,也已是“明日黄花”。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中,渝西被重庆确定为先行区,它的速度影响着重庆向西的加速度。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GIS经济空间规划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主任贾静涛看来,渝西地区作为支撑重庆“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和动力源,应聚焦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加快一体化发展。联动四川泸州、内江等地,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织密立体化、多层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战略安全备份、跨域产业协同、承接产业转移三大核心功能,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川渝一衣带水、风月同天,从“握紧手”到“共携手”,从“一家亲”到“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奏响新的协奏曲。作为先行区的渝西,依然被寄予厚望。在“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当下,如何继续乘着东风“起飞”,带动区域一体化的风潮,关乎渝西的未来,也关乎:让世界看到怎样一个充满新意的“花样成渝”。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袁媛 邓静 李艺 丁琳 尹力 李嘉博 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