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百舸争流千帆竞 山乡巨变迈新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41周年回眸

41年栉风沐雨,41年砥砺前行;41年改革创新,41年铸就辉煌。1984年11月18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以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春风,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柱县城大图

2024年,全县经济发展交出亮眼答卷:经济总量突破290.26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5.8%,增速不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更位居渝东南片区第2位,实现历史性“跨越赶超”。这一突破性成就,是自治县成立41年来,深耕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畅行“路网”连内外

通途“赋能”兴山寨

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县主干线公路和农村道路都是泥石路、简易路,等级低、路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人们出行的真实写照。

县道X012悦川路  (1)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要改善,交通来开路。1984年以来,全县人民怀揣梦想、风雨兼程,以愚公移山之志逢山开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遇水架桥,通过国家投入、以工代赈等方式,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农村公路5070公里,1192个自然村通畅率和硬化路率达100%,80%的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同步建成国道334公里、省道254公里,基本形成以普通国道为主骨架,普通省道为联络线的“一环七射八联”的普通干线公路网体系。

G5515 张南高速公路龙潭段

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一条条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由线成网的“四好农村公路”,让老百姓告别了“晴天尘土满鞋,雨天泥泞满路”的农村路,过上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新生活,有效解决了农村道路出行难的问题,为群众打开了致富之门。

2009年以来,途经我县的G50沪渝高速、G5021石渝高速、G69银百高速、G5515张南高速4条高速公路先后贯通,全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47公里,冲破了大山的阻隔,突破了“瓶颈”的制约,从此天堑变通途。

旅客在石柱县站排队上动车

2013年,渝利铁路开通,火车首次驶入土家山寨,全县人民实现了“快进快出”的梦想 。2022年,黄水站投用,我县迈入了“双车站”时代,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全县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宜涪高铁建成后,我县将全面融入重庆米字型高铁网,形成“一高铁一普铁”的铁路对外通道新格局,实现至重庆0.5小时、成都1.5小时、武汉2小时。

石柱县站候车旅客 摩肩接踵

“十四五”期间,我县持续推进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相继完成沿溪、陶家坝、西沱油库码头升级改造,打渔湾客运码头靠泊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境内建成生产性泊位6个,年通过能力155万吨、40万人次,同比“十三五”末单位岸线货物通过能力增长30.4%,基本形成以长江干线为依托的航运体系。

《沪渝高铁下路段》渝利铁路自开通以来,快捷、舒适的高铁助力五十多万土家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支撑石柱成为康养旅游胜地。

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如今,一辆辆满载着石柱特色农产品的车辆,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城市“蝶变”展新颜

宜居“画卷”入画来

笔直宽敞的道路、井然有序的交通、干净美观的街巷、美丽宜居的乡村……如今,行走在石柱县城,目之所及,风景如画。

龙河县城段面貌

自治县成立41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围绕“以村庄建设为基础,集镇建设为纽带,县城建设为中心”的城乡发展模式,致力于优化城乡布局、改善城乡面貌、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我县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以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为目标,聚力“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价值定位,以文旅品牌创建和文旅项目开发为抓手,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家园。

石柱中学立交桥 (1)

在此期间,新建污水管网132公里、改造64公里,城市污水治理率达到100%,城市乱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完成燃气管网改造48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30余公里,城市供气供水“最后一米”进一步打通。

同时,完成9个社区217个小区307栋旧房改造,改造面积约79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66部,改造外墙25万平方米,铺装小区地面5.9万平方米,惠及群众8000余户2.5万余人,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市民生活更加舒心。

地下通道

近年来,石柱新增城市交通主干道24公里,新建地下通道4处、人行天桥3座,打通城市堵点3处、连接断头路4处,实现了大货车、工程车与城市交通的分路行驶,交通更加通畅,出行更加安全。

《画说龙河》大型实景文化展演 (2)

我县深入挖掘土家族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全方位提升城市文化底蕴。随着文旅配套基础设施及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县城龙河、玉带河、玉音广场等片区更新提质,西门、南门等标志性建筑彰显古韵新风,文旅市集、文化展演等特色活动火热出圈,“千年石柱画卷·万象土家图鉴”徐徐展现。

玉带河文化展演武打情景剧《石柱土司》

时下,伴随着县城龙河中段应急疏散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与万安街道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如火如荼地同步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将更趋完善,山水颜值大幅提升,人文内涵充分彰显,经济活力加速释放,“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城市品牌进一步擦亮,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显著提升。

沃野“丰景”映振兴

“三色”产业绘新景

发展才是硬道理。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量、提质、增效”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取得可喜成绩。在2024年度,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4.9亿元、增长2.9%,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7%、排渝东南第1位。

农业发展公司打造的辣椒示范基地

从春到秋,徜徉于广袤的城乡大地,高山池田间的莼菜郁郁葱葱,裹挟着晶莹胶质;林下种植的黄连青翠欲滴,散发着道地药香;连片集中的辣椒红色满株,涌动着丰收热浪……在希望的田野上,红、黄、绿“三色”极为耀眼,成为全县最具辨识度的“土特产”。

连农打造的黄连种植基地 (1)

农业兴,则百业兴。“十四五”期间,我县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培育形成以辣椒为代表的“红色”调味品、以黄连为代表的“黄色”中药材、以莼菜为代表的“绿色”果蔬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80余万亩。其中,自主培育的“石辣7号”获评“全国辣椒十大潜力品种”,被誉为加工辣椒中的“爱马仕”;黄连种植规模和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50%,位列“渝十味”之首;莼菜种植面积占全国70%,纳入全市具有“西部辐射力”的“土特产”品牌重点培育。

石鱼村打造的莼菜种植基地

为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全县培育加工企业50多家,开发出系列辣椒制品、黄连保健品、莼菜深加工产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再到“货架”的全链条增值, 让“土特产”身价倍增。

烘制干辣椒现场

2024年,我县深入实施“石企出海”行动,县委书记张华带队赴日推介,与日本株式会社AS签订1亿美元产品出口订单创历史先河。以莼菜为代表的“三色”产品实现由原材料出口到加工产品出口、贴牌转出口到自营出口的“双突破”,不仅推动莼菜产品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罗森集团旗下高端超市,更远销日韩、欧美等地。

水火土公司准备包装的“莼小丝”出口产品

今年,我县扎实开展“聚能增效、整体跃升”年行动,新培育莼菜、柑橘、阀门、黄精等6家自营出口企业,全县外贸实绩企业累计达10家,较2024年底增长150%,推动外贸出口“朋友圈”越扩越大,并首次通过市级平台在马来西亚搭建石柱特色产品展示区,外贸活力不断迸发,推动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3个季度大幅提升。1至9月,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919万元,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可突破1亿元。

怡留香公司一角

如今,“三色”产业不仅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引擎”,更推动我县的特色农产品从深山走向世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招商“活水”润沃土

项目“引擎”启新程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历年来,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实现全县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以精准招商激活发展潜能,以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底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蹄疾步稳、后劲十足。

县工业园区面貌

近年,我县结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正如火如荼打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康养消费品、新型材料“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跃升,加快建设“全市绿色生态工业示范区”。

fc9e60259b6c08901d0954fa25c2d5eb

围绕打造以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开发—储能—能源装备制造—运维—培训”百亿级产业链,我县深度融入全市“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依托丰富风光资源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目前,国能集团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共享储能电站、豪韬光伏支架、天启盛达电线电缆等配套项目已建成投产,全县累计建成清洁能源装机98.9万千瓦,风电开发规模稳居全市前列、渝东南第1位,清洁能源成为县域经济的亮丽名片。

泵阀仪器仪表产业产业基地

聚焦“泵阀—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百亿级产业链构建,我县借力中核集团定点帮扶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全市“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通过组建专业招商专班精准对接,累计签约泵阀类项目94个,合同引资37亿元,其中36个项目已顺利投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显现。

组图1C-重庆市水火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即食莼菜”包装车间。全县“十三五”期间开发“即食莼菜”系列产品5个,年加工产值1000万元以上。1

在康养消费品产业领域,我县紧扣“百亿级集群”目标,融入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与太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国药太极石柱产业园、中药材GAP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引进黄连、辣椒、莼菜加工企业53家,开发中药饮片、火锅调味品、莼菜饮料等新产品72种,小天鹅火锅底料、水火土胶原莼露入围全市消费品“爆品”清单。2024年,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赛马比拼中,综合得分位列全市第8位、渝东南第1位。

重庆强钢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员工花样百出加工配件 (1)

依托石灰岩、铅锌矿等矿产资源优势,我县全力打造百亿级新型材料产业,融入全市“先进材料”主导产业集群。捷茂矿业投资10亿元建设的年产1000万吨熔剂用灰岩加工、100万吨优质活性氧化钙生产基地稳步推进;万宝铅锌矿1000吨/日洗选项目、方斗山950万吨/年建筑石料加工项目、西沱绿色新型材料产业园15亿元/年产值加工项目等紧锣密鼓建设中,新型材料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

员工在加工电子产品 (3)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以来,我县工业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首龙阀门、核谷天富等企业成功实现成套设备出口,打破了山区工业产品“走出去”的困局,推动出口结构由单一食农产品向高端工业产品加速转型。如今,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持续凝聚,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不断彰显,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百舸争流,山乡巨变百姓富;征程再启,赓续前行谱新篇。发展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石柱人民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以敢闯敢试的锐气、创新突破的智慧、开放包容的胸襟,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续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篇章,共绘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作者:隆太良 编辑 张俊杰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