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沙子镇卧龙村银兴组海拔1700余米的大山深处,群山如黛,林海翻波。老连农李仕吉带着妻子谭金翠,在小拱棚遮阴网熟地黄连种植基地,忙碌着除草、施肥,加强黄连秋季管理。

扎根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年过半百的李仕吉初心不改,通过流转村民的撂荒地80亩,不仅利用小拱棚种出了“致富连”,让昔日的荒地变成了“金地”,而且带领群众奏响了产业振兴的“共富曲”。
熟地种连,一举多得
走进李仕吉精心打造的小拱棚遮阴网熟地种连基地,只见依山而建的连片“小拱棚”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步入“小拱棚”内,黄连叶翠绿油亮,郁郁葱葱,仿佛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地。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黄连的需求日益增多。然而,按照以前砍伐山林搭棚种连的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山林资源也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可不是办法。”卧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柳说。
面对林地资源有限的严峻现实,为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节约劳动力成本,推动黄连产业良性发展,近年来,在县农业农村委指导下,沙子镇党委政府通过“提供新服务、推广新技术”,结合当地撂荒地较多的实际情况,深入推广小拱棚遮阴网熟地种连新技术。

“利用熟地种连,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当政府干部在上门推广这项新技术时,我二话不说,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蹲在黄连地里,穿着朴素的李仕吉一边熟练地拔着杂草,一边掰着手指娓娓道来:“采用这种新技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砍伐山林,既减轻了连农的劳动量,又将撂荒地重新利用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宝贵的森林资源,把绿水青山留给了子孙后代。”
天道酬勤,年入百万
在卧龙村,勤耕不辍的李仕吉可谓声名远扬,他双管齐下,利用“种植黄连+繁育连苗”模式,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百万户”。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味“苦”到极致的中药,却是药材市场的“黄金作物”。作为多年生药材,黄连生长周期极为漫长,每收获一批,李仕吉夫妇得全身心投入整整6年时间。
打造种植基地和移栽连苗时,李仕吉夫妇早出晚归,每道工序精耕细作,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施牛粪、羊粪、兔粪等农家肥时,他们要一背篓一背篓从公路边背进基地里,肩膀被磨得红肿,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春夏季节,是杂草疯长的季节,也是李仕吉夫妇最为忙碌和辛苦的时候。他们顶着高温,蹲在地里拔草,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模糊了双眼,顺着脸颊滴进泥土,但他们咬着牙,一刻也不停歇。冬季,山风刺骨,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他们的手上冻出了许多裂口,被风吹得生疼,可他们依旧在黄连基地忙碌着除草、施肥,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

“现目前,商品化育苗面积有20亩,黄连在地面积有60亩。去年春季销售黄连苗800多万株,收入了50多万元;采收成品黄连6亩多,收入近60万元。今年春季销售黄连苗700多万株,收入了40多万元,在马上来临的深秋季节,还要采收8亩黄连,按照目前的产量和市场价格,预计收入在50万元左右。”谈到种植收入,李仕吉如数家珍,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扎根大山,李仕吉夫妇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将苦黄连种成了“金疙瘩”,把昔日的“苦日子”的过成了人人羡慕的“甜日子”。
传帮带教,共同致富
在卧龙村,黄连产业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而李仕吉夫妇则是这一产业发展中的“领头雁”。

随着黄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每到移栽连苗、除草施肥的关键时节,夫妇俩在忙不过来时,就邀请附近的群众季节性务工,让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计,既保障了自家黄连种植的时效与质量,也为乡亲们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发展之路。
“务工群众的工资每天是150元,每年支付务工工资的总额在20万元左右。”李仕吉微笑着向记者介绍,话语里透出带动乡邻增收的自豪感。
不仅如此,在镇村干部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深知“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正富”道理的李仕吉没有独享产业发展成果,多年来,他坚持言传身教,向村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土壤选择、育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和经验。

每当其他连农遇到种植技术难题,李仕吉总是随叫随到,手把手指导解决,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收全程跟进。在他的带动下,卧龙村100余户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开垦闲置土地,学习运用小拱棚、遮阴网等科学种植方法,到2024年底,全村熟地种连面积已达1500余亩,其中年收入超50万元的农户就有30多户。
从一户带头到百户参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李仕吉通过传帮带教,无私分享种植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全村黄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仅让昔日的撂荒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更推动黄连成为全村名副其实“共富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