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林+南板蓝根、菌菇、中药材”,创新开辟“国储林+林下经济”新路径,让绿色林地焕发多元生机——重庆忠县是重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先行县,肩负着全县30万亩国家储备林的建设重任。目前,忠县已完成15万亩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如何让这片“绿色银行”既筑牢国家木材安全屏障,又能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近年来,“国储林+林下经济”模式在忠县多点开花,成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金钥匙。

忠县磨子乡南板蓝根基地。赵军 摄
“国储林+南板蓝根”,林下铺就“致富路”
7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但在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的林间,却是一派绿植铺地、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是忠县“国储林+股权化改革+南板蓝根”的改革“试验田”,当地林下天然的遮阴保湿环境,恰好契合南板蓝根的生长习性,这种兼具染料与药材双重价值的蓝染植物,让1亩林地能生出三份收成。
忠县官坝镇南板蓝根基地迎来收割季。赵军 摄
忠县通过“国资央企主导(中国林业集团重庆林投忠州公司)+地方政府扶持+民营资本管护+集体经济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在竹山村建成忠县最大的南板蓝根种植基地。“国储林项目落地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光是林地流转每年就有5250元收入,再加上南板蓝根的产业分红,每年至少能多拿11600元。村民们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实惠就摆在眼前,村集体收入翻了番,大伙儿打心底里支持林下种板蓝根。”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华的话语里满是笑意。
“沙沙沙、沙沙沙……”7月21日清晨六点,忠县官坝镇三峰村林间的晨雾尚未散尽,范远华便带领十几名村民开始收割南板蓝根。“这是去年秋天下的种,头一回在林下试种南板蓝根,现在看效果还不错!”镰刀起落间,割下的板蓝根很快在范远华脚边堆成了小山。
忠县官坝镇南板蓝根基地喜获丰收。赵军 摄
不远处,几位妇女正麻利地用绳索捆扎板蓝根枝叶,转眼便成束待运。以往靠人力挑运两三里山路的光景早已改变,此刻无人机正悬停半空,挂钩稳稳勾住网兜升空,沿着预设航线径直飞向山路边。
“人工一趟最多80斤,一天最多运两千来斤。无人机一趟能拉200斤,一天三十多趟不在话下。无人机运输实现了从林地直接上车,效率翻好几倍。装车后,这些板蓝根马上就会送往贵州等地的染料工厂。”现场管理人员范华话音刚落,又一架无人机从树冠间钻出,在晨光里划出一道灵动的弧线。
忠县官坝镇南板蓝根基地施工无人机吊运南板蓝根。赵军 摄
曾经星星点点的改革试点,如今已成长为“国储林+林下经济”模式中独具特色的亮眼标杆。目前,忠县南板蓝根试点种植面积近千亩,年产值达280万元,昔日的“试验田”已然结出了丰硕成果。
“国储林+菌菇”,林下撑起“致富伞”
“我是看着这竹荪一天天长大的,这宝贝就爱阴湿环境,林子里的树荫挡住了烈日,腐叶土化作天然养分,不用化肥农药,自个儿就能铆着劲长,那股子纯天然的鲜灵劲儿,格外招人稀罕。”7月21日一大早,在忠县白石镇巴岭村菌菇产业示范园,崔志英正在采摘竹荪。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大球盖菇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重庆林投忠州公司依托忠县白石镇巴岭村丰富的高海拔笋竹、马尾松林地,实施“国储林+菌菇”发展模式,在林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等珍稀菌菇,在当地成功建立起“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
人们在忠县白石镇巴岭村体验大球盖菇乐趣。赵军 摄
竹荪作为林下菌菇中的“当家花旦”,更是产业示范园的核心招牌。林边竖立的标牌清晰记录着探索的足迹:2023年试种大球盖菇初获经验,2024年竹荪培育技术成熟落地,如今已精心打磨出“夏秋产竹荪、冬春收球盖菇”的科学轮作模式,‘林菌互惠’能确保林地全年保持高效产出。“竹荪鲜活品市场价能到50元一斤,每亩稳定产1000斤,算下来一亩纯利润轻松超4万元;大球盖菇亩产800斤,按8元一斤市场价算,也能稳稳实现6400元收入。”基地负责人刘卫东算起收益账,眼里满是干劲。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大球盖菇喜获丰收。赵军 摄
当下,正值竹荪收获旺季。崔志英提着竹篮穿梭林间,她小心翼翼地托起雪白的竹荪,那修长的菌柄亭亭玉立,薄如蝉翼的菌裙轻垂如纱,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作为“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的“老员工”,崔志英的采摘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如今每天能采收20斤竹荪,指尖翻飞间尽是丰收的喜悦。
“国储林+中药材”,林下编织“致富网”
如今的忠县,正以“国储林”为基础,编织出一幅多元发展的林下经济图景:磨子土家族乡、官坝镇等地,“国储林+南板蓝根”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渐成规模;白石镇巴营社区依托地理优势,建起“国储林+菌菇”产业示范园;金鸡镇、金声乡则扎根林药产业,在林下种植百部、淫羊藿、五倍子等特色药材,培育出“林药共生”的发展之路。

忠县金鸡镇淫羊藿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金鸡镇的中药材示范基地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片近300亩的中药材基地,是“政府+央企”携手打造的“国储林+”项目,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管理,有效提升了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基地以林下经济带动农民就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增收,目前已种下淫羊藿、百部、鱼腥草等多种药材,年产值可观,真正实现了“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菌菇产业示范园 ,村民在采摘竹荪。 受访者供图
“作为央企,我们理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重庆林投忠州公司负责人坦言,“忠县‘国储林+林下经济’的发展之路,从单一试点到品种多元,印证了‘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的成长逻辑。林下的每一寸阴凉土地,林间的每一株蓬勃植物,都是品种探索路上的‘成功注脚’。”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大球盖菇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国储林+林下经济”,看滔滔绿海如何起“金山”。下一步,忠县将强化技术支撑,扩大南板蓝根种植规模,依托林地天然优势提升品质与产量,力争建成万亩示范园;稳步拓展林菌培育版图,优化菌菇品种结构,推动“林菌共生”模式向集约化、标准化升级,让林下菌成为富民增收的“新引擎”;深耕多元化林下中药材种植,因地制宜引进适配品种,构建“一林多品、一季多收”的立体种植体系,让森林资源利用率再上台阶,让国储林真正长出“真金白银”。
忠县白石镇巴岭村菌菇产业示范园竹荪丰收,村民笑开怀。 赵军 摄

